橋梁是人類最杰出的建筑之一,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澳大利亞悉尼港橋、英國倫敦橋、日本明石海峽大橋、中國江陰長江大橋等,都是一件件寶貴的空間藝術品,成為陸地、江河、海洋和天空的景觀,成為城市標志性建筑。
人們很早就能利用鋼鐵來制造橋梁了。英國在1779年,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鑄鐵橋――科爾布魯克德爾大橋(跨長30m,高12m)。這座橋至今仍在使用,各個構件間的連接方法采用了以往木結構的接頭和榫接技術。我國四川大渡河上在1706年建成了著名的鐵索橋,這也可能是世界是最早的懸索橋雛型。
支撐現代建筑的結構材料主要是鋼鐵和混凝土。鋼鐵的高強度和穩定的性能,韌性好而且適合于工廠化批量生產,使得鋼鐵成了最佳建筑用結構材料。鋼鐵技術發展,促進了人類歷史上建筑技術的變革。18世紀后半葉起,人們開始應用鑄鐵技術進行工廠、倉庫、商場、停車場等的建造,框架、桁架和拱結構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由于科技之發展及鋼材品質之進步,鋼結構之重要性被先進國家所肯定,在一些先進城市,大樓、橋梁、大型公共工程,多采用鋼結構建筑。但是鋼鐵最大的問題是它的腐蝕性,如何防止鋼鐵橋梁的腐蝕,有效地保護橋梁構件,延長使用期,是鋼鐵橋梁建造中要考慮的頭等大事之一。
混凝土也是現代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廣泛用于大壩、、地板、貯槽等。高強度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被廣泛應用于現代橋梁的橋塔建造,以及許多剛構連續橋梁方面。堅硬的混凝土本身也耐腐蝕的材料,經常用于鋼結構的保護,但是混凝土也有反應性,比如說在酸性環境中,所以它的表面也需要涂料的保護。
第一節 橋梁建筑的發展
橋梁可以分為鐵路橋和公路橋,根據需要,鐵路橋和公路橋可以兩橋合一,典型的如我國早期建設的南京長江大橋和武漢長江大橋,以及澳大利亞的悉尼港口大橋。在橋面結構上,鐵路橋以桁架梁為主,公路橋現在的發展以箱形梁為主。
現代化的橋梁建設,主要有斜拉橋、懸索橋、拱橋、PC連續剛構橋等建造形式。下面我們分別回顧一下這幾類橋梁的建設歷史,同時了解一下這些橋梁的結構形態,這對如何進行防腐蝕設計有著相當大的幫助。
1.斜拉橋(Cable Stayed Bridge)
將梁用若干根斜拉索拉在塔在上,便形成斜拉橋。與多孔梁橋對照起來看,一根斜拉索就是代替一個橋墩的(彈性)支點,從而增大了橋梁的跨度。斜拉橋是大跨度橋梁的最主要橋型,在跨徑200~800m的范圍內占據著優勢,對于200-650米跨度的公路橋(鐵路橋在400米以下)中,斜拉橋是較佳的方案。
斜拉橋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組成,選擇不同的結構外形和材料可以組合成多彩多姿、新穎別致的各種形式。索塔型式有A型、倒Y型、H型、獨柱,材料有鋼、混凝土的。主梁有混凝土梁、鋼箱梁、結合梁、混合式梁。斜拉索布置有單索面、平行雙索面、斜索面,拉索材料有熱擠PE防護平行鋼絲索、PE外套防護鋼絞線索。
現代斜拉橋可以追溯到1956年瑞典建成的主跨182.6米斯特倫松德橋。歷經半個世紀,斜拉橋技術得到空前發展,跨徑大于400m有40余座。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世界上建成的著名的斜拉橋有法國諾曼底斜拉橋(主跨856米),南京長江二橋鋼箱梁斜拉橋(主跨628米)、福建青州閩江結合梁斜拉橋(主跨605米)、挪威斯卡恩圣特混凝土梁斜拉橋(主跨530米),1999年日本建成的世界最大跨度多多羅大橋(主跨890米),是斜拉橋跨徑的一個重大突破,是世界斜拉橋建設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我國第一座斜拉橋在1975年于四川云陽建成,主跨76米。我國在1991年建成了上海南浦大橋(主跨為423米結合梁斜拉橋),開創了我國修建400米以上大跨度斜拉橋的先河,大跨徑斜拉橋如雨后春筍般的發展起來。我國已成為擁有斜拉橋最多的國家,在世界10大著名斜拉橋排名榜上,中國有6座,跨度600米以上的斜拉橋世界僅有6座,中國占了4座。2001年建成的南京長江二橋鋼箱梁斜拉橋(主跨628米),名列世界第三位。
2.懸索橋(Suspension Bridge)
懸索橋是制造方面技術最為復雜,橋型最為漂亮的橋梁。一千米以上的橋梁只能使用該種橋型建造。
利用鐵鏈作懸索的橋梁,比較有名的就是我國四川大渡河上面的瀘定橋了,它于1706年建成。最早利用眼桿和銷鉸作懸鏈的橋梁,是英國于1826年建成的麥地海峽橋和1864年建成的克利夫頓(clifton)橋,這兩座橋至今還在使用。利用鋼絞線和鋼絲等制造的現代懸索橋是在二十世紀以后才出現的。
美國是最早進行現代懸索橋建設的國家。在1903年建成的主跨為488m的威廉姆斯堡橋(Williamsburg Bridge)。著名的舊金山金門大橋(Golden Bridge)于1937年落成,主跨達到了1280m。1964年,美國建成了主跨超過金門大橋18m(18+1280=1298m)的維拉扎諾海峽橋(Verrnzano Narrows Bridge)。此橋為當時的世界最大跨度的懸索橋,紀錄保持了17年,直到1981年被英國主跨為1410m的恒伯爾橋(Hubmer)打破。
歐洲最早的大跨度懸索橋是1959年法國建成的主跨為608m的坦卡維爾橋(Tancariville Bridge)。首次采用鋼箱梁與斜吊索的懸索橋是英國在1966年建成的主跨988m的塞文橋(Severn),開創了懸索橋建設的另一流派。
日本的懸索橋建設在20世紀80年代為高峰期,以本四連絡橋為代表,1983年在尾道-今治線上建成主跨770m的因島大橋和1985年建成的主跨560m大島大橋;1985年建成的主跨876m的大鳴橋位于神戶―鳴門線上;兒島-坂出線上,1988年建成了主跨940m的下津井大橋,主跨1100m的南備贊大橋和主跨990m的北備贊大橋。日本在1998年建成了世界最大跨度的明石海峽大橋(主跨1991米)。從1000米到近2000米,這是一個重大突破,是世界懸索橋建設史上的又一座豐碑。
我國此時也進行了懸索橋建設的高峰期,主跨648m的廈門海滄大橋,900m的西陵峽長江大橋,888m的虎門大橋,452m的廣東汕頭海灣大橋,960m的宜昌長江大橋,重慶市主跨612m的鵝公巖長江大橋等。1998年建成的江陰長江大橋(主跨1385米)和1999年建成的香港青馬大橋(主跨1377米,公鐵兩用),現在分別位列世界第四、第五位。正在建設中的潤揚大橋南汊橋為1490 m單跨雙鉸鋼箱梁懸索橋,是我國建橋史上工程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現代化特大型橋梁工程,建成后可以超過英國的恒伯爾橋成為世界主跨第三。
懸索橋懸掛系統大部分情況下用“索”做成,所以叫作“懸索橋”。和拱橋不同的是,作為承重結構的拱肋是剛性的,而作為承重結構的懸索則是柔性的。為了避免在車輛駛過時,橋面隨著懸索一起變形,現代懸索橋一般均設有剛性梁(又稱加勁梁)。橋面鋪在剛性梁上,剛性梁吊在懸索上。懸索一般均支承在兩個塔柱上。塔頂設有支承懸索的鞍形支座。承受很大拉力的懸索的端部通過錨碇固定在地基中,個別也有固定在剛性梁的端部者,稱為自錨式懸索橋。
懸索橋的主體結構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l 橋塔
l 纜索
l 加勁梁
橋塔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較大跨度的懸索橋的橋塔幾乎全是鋼鐵制造,由美國的一系列著名懸索橋為代表,如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舊金山金門大橋等等。
日本的懸索橋一直是采用的鋼塔,因為日本是個多震國家,采用鋼結構橋塔比混凝土結構要輕,抗震性好。并且,日本的鋼結構制造和安裝架設方面其能力也是世界上一流的。優質的栓焊技術和大型浮吊整體施工,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工期,減少了勞動力。
早期的美國懸索橋橋塔采用鉚接結構,將鋼板和角鋼連接成多格式塔柱,格室內空間很小,對于涂料的施工很不方便。美國舊金山-澳克蘭海灣大橋的塔柱截面為十字形,4個分肢有若干個小格室。
近年來由于栓接和焊接技術的發展,鋼塔柱改用了有加勁肋條的大鋼板來組成大格式截面,大部分為大十字型或T型截面,格室大且數量少(有的只有一個格式)。這樣就有利涂料的施工和維修了。其代表性的內部結構,如1988年建成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二橋塔柱截面見下圖。
混凝土澆注,特別是模板技術,是在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所以混凝土橋塔是在20世紀60年代左右才采用的。1959年,法國的坦卡維爾橋(Tancarvile)首先使用了混凝土進行橋塔的建設。1981年建成的當時世界第一跨度(1410m)的英國恒伯爾大橋,也使用了混凝土進行橋塔的修建。從此,大跨度橋梁開始了混凝土修建橋塔的潮流(日本除外)。我國的大跨度橋梁全部是采用混凝土進行澆注的。
纜索
懸索橋的纜索體系包括主纜和吊索。吊索有時也會用眼桿圓桿,這時可以稱之為吊桿,但是現代懸索橋主要是采且柔性大,操作性強的鋼絲索作為吊拉構件,即吊索。
主纜的截面一般先由?5mm左右的鋼絲組成鋼絲束股,然后再由若干根鋼絲束股組成一根主纜。鋼絲束股的方法有兩種,空中編絲成纜(Air Spinning)和預制平行鋼絲束股(Prefabricated Parallel Strands)。前者簡稱AS法,后者簡稱PS法或PWS法(Parallel Wire Strands)。
PS法最早在美國的新港橋上應用,但是日本是大量采用并發展該方法的國家。PS法可以在建造橋梁的同時在車間進行鋼絲索的編制,加快了施工進度。但是它要求有非常大噸位的起重運輸設備。在我國,除了青馬大橋外,其它所有的懸索橋都采用PS法編制主纜,虎門大橋有一部分主纜是在現場編制的。
加勁梁
加勁梁為涂裝防腐的主要部位,也是耗漆量最多的地方(除了鋼質橋塔外)。懸索橋的加勁梁的主要使用的是鋼結構,我國的汕頭海灣大橋(主跨452m)則是個例外,采用了混凝土箱梁。
早期的加勁梁都為鋼桁梁,目前鐵路橋和公鐵兩用橋都是采用的這一形式。
1940年美國在華盛頓洲建成主跨853m的塔科馬老橋,加強梁采用了鋼板梁,由于其斷面抗風性差,在建成當年11月7日被風吹斷。以此為鑒,進行了的風洞試驗,1950年重建塔科馬新橋,加強梁改為鋼桁梁結構。從此,風洞試驗成為了懸索橋設計的必要手段。
流線型鋼箱梁最早的使用是從英國Severn橋開始的,我國的許多橋梁采用的都是鋼箱梁。與鋼桁梁相比,鋼箱梁為平面構件,對于涂裝來說非常方便,也便于以后的維修保養。并且,內部作為封閉結構,可以采用抽濕機防銹。
香港青馬大橋(主跨1377m),從外觀上看近似于能透風的鋼箱梁,而內部結構有兩片高6.3m的縱向主桁架,橫向中心距26m,它們與上下兩層正交異性鋼橋面共同提供抗彎剛度并支承橋面車道。沿加勁梁的縱向,在梁體內第隔4.5m就布置有無斜用桿的剛性橫向框架,它由中央兩根豎桿加上主桁架內的兩根豎桿以及上下橫梁組成。下層橋面的的雙線輕載客運鐵道即從這些框架中通過。所以實則上青馬大橋的加勁梁為雙層橋面鋼桁梁。
3.拱橋
世界上最出名的拱橋可能是澳大利亞悉尼港口大橋,這是一座公路鐵路并行的兩用橋,它與附近的悉尼歌劇院成了澳大利亞的象征。
拱橋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源遠流長的一種技術。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石拱橋是2001年在山西晉城跨徑達146m的晉焦高速公路丹河大橋。根據建筑材料的發展使用,拱橋從早期的石拱橋到混凝土拱橋,到現在的鋼管混凝土拱橋和鋼拱橋,無論從材質還是形態,以及長度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我國大跨度混凝土拱橋的建設技術,現在居于國際領先水平。1997年建成的重慶萬州長江大橋(主跨420米),為世界最大跨度的混凝土拱橋。
鋼管混凝土是一種鋼-混凝土復合材料,具有高強、支架、模板三大作用,自架設能力強,較好地解決了大跨徑拱橋經濟、省料、安裝方便,后期承載能力高的問題。該橋型我國近年來發展很快,最大跨徑為2000年建成的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廣州ㄚ髻沙珠江大橋(主跨360米),為目前世界第一鋼管混凝土拱橋。目前正在建設的巫山長江大橋(主跨460米),這將又是一座創世界紀錄特大跨徑鋼管混凝土拱橋。
世界最大跨徑鋼拱橋是1997年建成的美國新河橋(主跨518.2米)上承式鋼桁架拱橋;名列第二是1931年建成的美國貝爾橋(主跨504米)中承式鋼桁架拱橋;名列第三是1932年建成的澳大利亞悉尼港橋(主跨503米,公鐵兩用)中承式鋼桁架拱橋。我國大跨徑鋼拱橋修建較少,最大跨徑的鋼拱橋是四川攀枝花3002橋(主跨180米)。上海最近動工建設的蘆浦大橋(主跨550米)中承式鋼箱拱橋,建成后比世界第一的美國新河橋還長31.8米,將奪冠世界第一鋼拱橋。
4.剛構橋
PC連續剛構橋很多,隨著世界經濟發展,PC連續剛構橋將得到更快發展。1998年挪威建成了世界第一stolma橋(主跨301米)和世界第二拉夫特橋(主跨298米),將PC連續剛構橋跨徑發展到頂點。我國大跨徑PC連續剛構橋型和PC梁橋型的建橋技術,已居世界領先水平。1988年建成的廣東洛溪大橋(主跨180米),開創了我國修建大跨徑PC連續剛構橋的先例。世界已建成跨度大于240米PC梁橋17座,中國占7座。1997年建成的虎門大橋副航道橋(主跨270米)為當時PC連續剛構世界第一。
PC剛構橋由于完全用鋼筋混凝土建成,所以以往都不用涂料進行保護。近來發現這些大型的橋梁如果不妥善進行保養的話,隱患很大。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ecorr_org@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涂裝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