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冷兵器時代的刀槍劍戟到現代的智能化裝備,先進的裝備總是閃耀著時代的科技之光。隨著裝備智能化、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大量的新材料、新工藝、新器件在裝備上得到應用,在提升裝備性能指標的同時,也給裝備的腐蝕防護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裝備更加“好用、管用、耐用、實用”,更好地發揮效能?未來裝備防護應該如何發展?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記者采訪到了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五九所所長、國防科技工業自然環境試驗研究中心主任吳護林研究員。
吳護林,現任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五九所所長、國防科技工業自然環境試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從事裝備環境工程、先進材料工藝和特種智能裝備的研發工作,長期奮戰在國防科研一線,為國防科技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吳護林 五九所所長、黨委副書記、國防科技工業自然環境試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
記者:軍事裝備是構成軍隊戰斗力的重要物質基礎,然而腐蝕是裝備的克星,影響裝備的安全與壽命,請您談談腐蝕與防護學科在我軍裝備發展中的意義和重要性。
吳所長:腐蝕是裝備全壽命周期內面臨的最普遍、最主要的失效模式。裝備的腐蝕與防護是世界各軍事強國都亟待解決的難題。如美軍針對中東、太平洋地區進行的大規模裝備檢查活動中,發現飛機、導彈、裝甲車輛、火炮等軍事裝備及基礎設施普遍存在嚴重的腐蝕問題,在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對裝備的安全可靠服役造成了嚴重影響。隨著我軍實戰化軍事演習的不斷深入,裝備因不適應環境引發的腐蝕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腐蝕與防護技術已成為裝備創新發展,打造“好用、管用、耐用、實用”裝備的重要基礎。
腐蝕控制與防護具有重要的經濟和軍事意義。美國軍事裝備腐蝕報告中指出,軍用產品因環境腐蝕造成的直接損失每年約為200 億美元,因環境引發的故障占到50% 以上,直接危及戰斗力形成和戰備完好性。當前和今后,我國面臨更加錯綜復雜的國際安全形勢,裝備更需服務“一帶一路”戰略,將面臨更加復雜嚴酷的實戰環境,腐蝕與防護面臨更大挑戰的同時,也將迎來更多的機遇,大有可為。
記者:您是單位領導,曾帶領團隊在隔熱材料、燒蝕材料和涂層技術等功能材料方面取得豐碩成果,請您談談如何帶領團隊攻克難關,構筑一套高效、可靠的面向全行業的隔熱和抗燒蝕熱障技術體系的?
吳所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進軍事裝備技術的發展在國防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現如今這樣一個信息爆炸、技術革新迅猛的社會,往往僅憑一己之力難做成較好研究成果,科研團隊是重大創新的前提,是許多大項目高質量完成的必備因素,所以做科研時要重視團隊的力量。我認為帶領好科研團隊的建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是牢固樹立科學理念,以問題為導向,經過嚴密的邏輯分析、推理,制定嚴謹的科學試驗方法,嚴格貫徹科研過程中充分的正反向分析驗證,對初始判斷做出修正、調整,并敢于在方法、技術上開拓創新、改進升級。
二是注重對團隊科研人員研究方法、過程中總結和悟性的培養和提升,經過不斷討論、爭論,合理組合驗證,確保每一階段均能站在系統層面思考,均在驗證總結后有新的科學認識,有新的獨到見解。著力鼓勵年輕科研工作者沉心靜氣地搞研發。
三是在科研過程中堅定目標不動搖,牢牢把住目標落地,廣納意見,以頑強的毅力,堅持不懈地推動相關工作,最終實現高的創新成功率,實現成果的高效轉移轉化。
科學技術同時也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武器裝備等軍事需求是科技發展的重要牽引力。受軍事需求牽引,我和我們的團隊開發出了耐磨抗燒蝕技術、阻燃抗燒蝕技術和反射型隔熱技術,從而建立了高效、可靠的面向全行業的隔熱和抗燒蝕技術體系。
記者:您和您的科研團隊在海洋裝備防腐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請您給我們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經驗?
吳所長:海洋裝備要經受嚴酷的海洋環境下的腐蝕和長久考驗,這對海洋裝備防腐蝕設計和防護技術研究等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腐蝕防護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并持續開展技術攻關,才能更好地解決相關腐蝕問題。
開展海洋裝備腐蝕防護工作,必須要加強全壽命周期腐蝕防護的思想認識。裝備的腐蝕是一個隨服役時間增加、由量變而引發質變的緩慢過程。加強對海洋裝備全壽期腐蝕防護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裝備“從生到死”的腐蝕監控和管理機制,確保裝備在全壽命周期的任何階段,都能夠對裝備腐蝕進行有效控制,確保裝備環境適應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針對海洋裝備的腐蝕防護,我們往往通過“加強裝備的環境適應性設計、推進高耐蝕材料的自主研發和新防護工藝的應用、升級裝備研制設計流程、注重海洋裝備的包裝防護與維護保養”等四項措施進行保障。
記者:請結合您多年的科研經驗談談軍事裝備防腐蝕關鍵是什么?應該怎么做?
吳所長:這個問題很有廣度,我結合我的一些經驗簡單地說幾點吧。我認為軍事裝備防腐的關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歸納為“一加強、三推進、三升級”。
“一加強”就是加強裝備的自然環境適應性設計。裝備的腐蝕歸根結底是不適應復雜的自然環境,而環境適應性的提升源于設計。在裝備設計的初期就進行充分的環境適應性篩選、驗證,從根子上增強裝備的“體質”,才能提升其耐腐蝕的能力。
“三推進”一是推進高耐蝕材料自主研發和應用,為裝備提供更加耐蝕的基礎材料;二是推進防護新工藝在裝備上的應用,提升裝備拒腐防變的能力;三推進新的包裝防護技術應用,提升維護保養水平。
“三升級”一是升級裝備研制設計流程,將環境工程貫穿裝備全壽命周期,打好功能設計+ 環境適應性設計+ 腐蝕防護設計組合拳;二是升級裝備防護技術,做好基材+ 表面處理+ 封閉+涂層的有效組合;三是升級裝備環境適應性試驗驗證技術和能力,特別是能夠真實反映實戰環境的自然環境試驗、環境+ 工況耦合試驗、高加速多因素組合試驗等的技術和能力。
記者:請您展望一下軍事裝備防護未來的發展方向?
吳所長:軍隊“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對裝備的防護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理解裝備防護將圍繞“夯實基礎、自主創新、強化應用”發展。
夯實基礎主要體現在:一是加強新材料、新工藝、新器件的環境適應性數據積累和試驗驗證,支撐裝備環境適應性設計和選材用材;二是加強高耐蝕新材料或新技術的研究,如海洋或島礁環境條件下裝備的防腐材料及工藝技術研究;三是加強裝備防護設計、仿真、預測、評估新技術研究與相應的試驗驗證能力建設。
自主創新主要體現在:一是加強裝備環境適應性試驗驗證方法、專用設備的自主研發與制造;二是加強特種功能材料及工藝技術研究;三是加強高阻隔、高耐蝕功能性包裝防護設計與制造技術等的自主創新研究。
強化應用主要體現在:腐蝕與防護成果的轉移轉化方面即加大技術和成果在裝備上的應用和驗證。
后記:人生有限,科海無涯。我們在攀登科學高峰的同時,伴隨的不僅是辛勤的汗水和勝利曙光,更需要的是科學創新精神。因此,縱觀中國軍事事業發展的今天,我們在立足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戰略目標的同時,也應注重軍事科技的發展和武器裝備的防護技術的發展。
人物簡介
吳護林,1964 年12 月生,浙江建德人,漢族,1988 年8 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博士,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兵裝集團首席科技專家、國防973 首席專家,從事裝備環境工程、先進材料工藝和特種智能裝備的研發工作,現任五九所所長、黨委副書記、國防科技工業自然環境試驗研究中心主任。
他長期奮戰在國防科研一線,為國防科技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多項成果榮獲工信部、國防科工委(局)、兵裝集團等獎勵,其中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獎1 項、科技進步一等獎5 項、二等獎3 項、三等獎3 項,申請國防發明專利30 項,已在國內外核心科技期刊上公開發表科研論文數十篇。先后獲重慶市“五一”勞動創新獎章、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還先后擔任了重慶市政府科技顧問團顧問、中國科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慶團代表、中國腐蝕防護學會表面保護技術專委會等多個專委會委員、重慶材料學會理事、中國兵工學會會士、兵工學會材料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火箭與導彈專業委員會委員等,為國防工業、材料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