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海峽兩岸經濟的發展,兩岸之間的交流領域也日漸拓寬,并逐漸向深層次、專業化發展。專業學術交流和科技產業交流增多,由一般參觀、訪問發展到講學、技術指導和合作研究。這些都為兩岸各產業的合作與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進作用。臺灣成功大學蔡文達教授,—直致力于耐蝕材料與電化學材料領域的研究,為推動海峽兩岸腐蝕專業的交流與合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2011年8月23日,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第六屆全國腐蝕大會在銀川召開,蔡教授作為特邀報告者參加了大會,借此機會,《腐蝕防護之友》幸得蔡教授同意就兩岸腐蝕防護行業的合作與進展等問題進行了近距離的采訪交流。
敘兩岸合作之緣
從蔡教授那里我們了解到,相對于大陸來講,臺灣人口少,面積小,在腐蝕行業中的研究沒有大陸那么廣,但都比較符合臺灣當地的個體需求,主要更專于研究表面處理和表面涂料這一領域。說起兩岸的交流與合作,蔡教授很是感慨,在他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雖然之前腐蝕防護領域兩岸也有交流,但是并不夠深入,也甚少有合作。
兩岸真正的合作開始于20世紀9O年代,當時蔡教授在澳洲開會時結識了廈門大學的林昌健教授,二人開始聊起關于腐蝕方面的合作問題,然而在當時,兩岸之間還不夠開放的大環境給合作帶來—定的困難,盡管如此,蔡、林兩位教授始終保持書信往來,交流心得。后來兩位教授決定以學校的名義來進行合作,因為科學是沒有界限的,而當時廈門大學和成功大學相對是比較開放的,再加上地緣很近的關系,這樣以兩個學校的名義來交流合作的方式就確立起來,這種方式也演變成兩岸合作交流的一個基礎形式。現在兩岸更是建立了“海峽兩岸腐蝕防護研討會”這樣—個平臺,進—步地推進了兩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海峽兩岸腐蝕防護研討會”已經舉辦了七屆,每兩年一屆,據蔡教授介紹,第一屆是在廈門大學舉辦的,第二屆在臺南市的成功大學舉辦,就這樣一屆在大陸一屆在臺灣輪流舉辦, 2O12年的第八屆將要在高雄舉辦,由中興大學負責主辦。
“相比起前幾屆的規模,預計第八屆的規模可能龐大得多,第一屆在廈門舉辦時,臺灣代表方面參加的只有三十人左右,但明年第八屆就臺灣參會者就有二百人上下,加上大陸這邊,應該會有三四百人。同期,第十六屆亞太腐蝕會議也將在高雄舉行,屆時亞太地區的腐蝕防護行業專家、學者、企業將齊聚—堂,這也是研討會在高雄舉辦的原因之一。另外,高雄是臺灣第二大城市,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是臺灣人口密度最高與重工業最發達的都市之一。”蔡教授說道。
隨著兩岸關系的修復,兩岸間來往的加深,在采訪中我們還了解到:兩岸關于腐蝕防護方面的合作已經拓展到以采用交換生的方式來進行交流,譬如:廈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都有和蔡教授合作,北京科技大學現在每一學期都有交換學生到成功大學就讀,有部分學生修讀蔡教授開授的課程。
獻攜手同進之榮
蔡教授認為與歐美國家的防腐技術相比,雖然海峽兩岸的腐蝕與防護科技進步很大,但我們還有差距,有待提高;而海峽兩岸關于腐蝕防護的合作在腐蝕防護同行的要求及期盼下也有待提升,對此,蔡教授提出三點建議。
首先是要加強腐蝕防護企業間的合作,海峽兩岸應攜起手來,走出國門。合作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從臺灣方面來說,臺灣腐蝕防護做的比較好,尤其是表面處理以及涂層這一塊,但臺灣市場是非常狹小的,并不能夠滿足整個腐蝕行業的發展,而大陸這邊市場非常大,雖然臺灣企業到大陸這邊來發展已有一些,但是還有待繼續提高。另外,臺灣—些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都可以帶到大陸來,雖然大陸這邊腐蝕防護也有許多新產品新技術,但這樣聯合起來可以取得雙贏的前景。
其次是加強兩岸企業與學術之間的交流。一方面,讓臺灣的學者或者科研機構來大陸這邊給企業做學術講座,因為這方面的交流不是很多,對此,臺灣那邊的教授以及科研人員也是非常愿意的,因為他們也很想讓自己的科研成果轉變為生產市場,大陸無疑是最好的市場,這樣也給大陸這邊企業帶來臺灣的最新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就是大陸這邊的學者或者研究人員去臺灣那邊的企業做一些講座,介紹大陸這邊腐蝕防護方面的新成果以及腐蝕防護方面的需求,這樣可以讓臺灣那邊企業可以更好的了解大陸這邊的需求,也能展現出大陸這邊腐蝕防護的特色。因為知己知彼,不但能百戰不殆,還可以加強交流,加以創新。#p#分頁標題#e#
最后就是繼續加強兩岸學術之間的交流,特別是“兩岸腐蝕防護研討會”的舉辦。因為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腐蝕防護產品的生產也要相關的科技研究的支持。雙方在科研方面要繼續加強交流,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聯合可以更多,兩岸可以交換科研成果,實施自主創新,把我們的防腐科研推向一個新的階段。這有助于我們在防腐方面打造出新的產品,并攜起手來將新產品推向世界。
論行業標準之至
談到行業發展,蔡教授重點提到了行業標準的問題。他表示,要想將我們的腐蝕防護技術與產品推向世界,就必須為我們的腐蝕防護行業建立一個標準。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行業要向更高一層發展必須要有規范的行業標準,他說:“我們國家的工業起步比較晚,盡管最近幾年發展的比較快,但是有很多標準并沒有跟上,目前海峽兩岸的關于腐蝕防護方面的標準都很欠缺,需要向外國學習,兩岸需要建立一個擁有自主創新的防腐蝕標準。國際的NACE標準不—定都符合我們國家的現狀,我們要的有些標準或許更要高,所以對于NACE,有些可以參照,但絕不能照搬。我們可以在參照國際標準的同時,找出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專業標準,并請一些相關專業的學術單位、專家來參與制定,制定以后經過討論、論證,最后再通過實施。”
有了標準,就需要一個系統學習這個標準的培訓班,這樣專業的培訓班,才是培養專業人才以及促進腐蝕防護行業發展的最好途徑。在培訓這方面,臺灣人少,市場沒有大陸廣,所以辦這個培訓班的成本恐怕難以維持,而大陸這邊剛好是市場特別的廣泛,人口又特別多,腐蝕防護方面的人才多,涉及到的領域廣闊,臺灣企業來參加大陸的培訓班,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行業培訓方面,兩岸的合作前景也是非常廣泛的。
在標準如何推廣方面,蔡教授認為,腐蝕防護屬于一種專業性很強的行業,所涉及的面又很廣,有很多都是屬于科研性的東西,需要很高的專業知識,因此并不是每個人理解起來都那么容易。而腐蝕又是—種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因此腐蝕防護就關系到每個人,這就需要一個平臺讓大眾都能認識腐蝕以及防護的重要性。這里行業媒體就承擔了很大的責任,他說:“ 宣傳腐蝕防護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之一,像《腐蝕防護之友》這樣的雜志,就應該成為這樣一個平臺—— 把腐蝕這種專業性的東西化為生活中的場景,讓每個人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他還表示,學會辦雜志,有利于整個行業之間的問題把握,兩岸也可以利用雜志進行腐蝕防護的合作,因為雜志作為平面傳媒,可以將一些學術性論文、腐蝕方面新問題、腐蝕防護新技術以科普資訊的形式介紹給大眾,使得產業界和大眾看起來方便易懂。如果雜志將來能在臺灣發行,那么臺灣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對大陸腐蝕防護領域發展有更深的了解,臺灣這邊同樣可以為雜志提供一些資訊,讓大眾對腐蝕有更廣泛了解。
采訪后記:腐蝕問題已侵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重視與宣傳腐蝕防護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也是海峽兩岸共同探討的話題之一。一小時的采訪時間很短,然而連動著兩岸同進的情誼源遠流長,海峽兩岸一母同胞,血脈相連。兩岸合作、攜手發展,凱歌高旋時,映過的是同樣黃皮膚的臉。我們期待更多像“蔡文達教授” 這樣的人來“獻策獻力”。
蔡文達簡介
臺灣臺南市成功大學特聘教授,曾任兩屆防蝕工程學會理事長,主辦第九屆亞太腐蝕控制會議,參與海峽兩岸材料腐蝕防護研討會的舉辦。歷年來執行數十項腐蝕相關研究課題,研究成果總計已有215篇學術期刊論文發表,其中有SCI論文I66篇;而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發表的論文超過285篇,已獲得國內外核準的專利有10件,其它技術報告已超過I20件。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