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質問裴鋼及“機制”專家:
不懂“經濟”還是不講政治?
幾天前,筆者在今日頭條帳號的微頭條專欄中發表了《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聲援饒毅:共產黨最講認真》短文,旗幟鮮明地聲援饒毅,批評“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聯合工作機制”具名的《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稱其為官僚主義者以形式主義搞出來的無人負責的官樣文章。
有人問我:你個“文科生”,越界摻和自然科學界大咖們的爭執,哪來的底氣和膽量?!對此我已經回答了:共產黨最講認真!本文再進一步說明筆者作為共產黨員學者在“認真”中認識到了什么。
裴鋼1999年發表論文后,饒毅告訴他,自己的實驗室沒能重現論文結果,建議裴鋼撤稿。此后,裴鋼沒有做重復試驗,而是與饒毅爭執起來。在我看來,裴鋼的行為都屬于“事出反常必有妖”之舉。這里的“妖”,我是運用經濟學教授必備的“投入-產出”常識加上邏輯推理常識分析出來的。
饒毅說裴鋼的論文結論無法重復試驗,對于裴鋼而言,屬于遭遇信譽危機。要化解這場危機,裴鋼必須“投入”——時間和經費,以收到恢復名譽甚至是提升名譽的“產出”。如果裴鋼的論文結論確實是通過嚴謹的試驗得出來的,那么只要進行“投入”最少的重復試驗,就能夠輕松地化解這場信譽危機,提升知名度,擴大科研成果影響力,按照饒毅的說法,教科書還可以依據裴鋼論文進行修改。這可以說是“產出”最大化。
如果裴鋼的學生主動請纓,成功地進行重復試驗,還可以收到裴鋼學生科研能力都超過了饒毅的意外之喜。裴鋼雖然不是經濟學教授,日常生活也能讓他明白“少投入,多產出”的道理,用成語說就是“事半功倍”。既然明白,卻不采用,合乎邏輯的推斷必然如饒毅所言:不能重復試驗!接著,裴鋼狀告饒毅侵害名譽權,就是欲蓋彌彰了。因為,打一場官司的“投入”要大大高于重復試驗,而且不可能收到如上提到的“產出”。
如此“投入-產出”分析同樣適用于“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聯合工作機制”,我已經在上文中對“機制”專家們提出了質問。2021年1月29日,我在“科學網”公眾號上看到了源于中國科學報的《聯合工作機制是如何得出裴鋼論文“未發現有造假”結論的?》一文,根本沒有正面回答我文章質疑的內容。而且,這篇文章中的采訪記者和受訪者都沒有署上真名實姓,對讀者很是輕慢,同樣是不懂“投入-產出”原理者所為,屬于欲蓋彌彰之作。
這篇文章的結尾段落4次使用了“學術”一詞。我要警告科技界的一些學者尤其是具有中共黨員身份的學者:不要拿學術裝神弄鬼!前幾年用重復試驗這一學術常規(經濟學稱之為“制度安排”)否定了韓春雨取得的所謂科研成果,為什么就不能用同樣最“經濟”、最有說服力的方法驗證一下裴鋼的科研成果呢?!2019年4月27日,“科學精神中國行”走進浙江大學,朱邦芬院士有理有據地談到了目前我國科研誠信方面的“兩個史無前例”,批評種種學術不端,倡導科學精神,我看,“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聯合工作機制”的所作所為,正是朱院士批評的對象。
從饒毅2019年年底網上舉報到前幾天“機制”發布通報,歷時一年有余,花費了N(>1)倍于一次“重復試驗”的人力物力財力,結果卻是讓公眾特別是知識界更加憤憤不平,請看拙文發表后網友們的評論吧。經過這次事件,中國科學院道德委員會的道德品位不是提升了,而是下降了。接下來怎么辦?就這樣認可未署名受訪者說的“聯合工作機制此前作出的調查結論無疑具有最高權威性”嗎?在我這個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看來,這個說法太不講政治了,是不能接受的。最高權威屬于我們黨的領導!

有人會問:學術之爭還能用講政治來解決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基本理由是,講政治可以更快更好地解決學術之爭,促進科技創新。中國科學院是科研單位,歸中國共產黨領導,所以,中國共產黨就要領導包括解決學術之爭在內的科研工作,怎么領導?或者說怎么講政治?前文已經轉述了“具有最高權威性”的解釋:最講認真!說得更具體一些就是,按照自延安整風以來我們黨確立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做出讓人民、讓國家、讓我們黨最滿意的科研成果。所以,科研單位講政治與學術研究沒有任何矛盾,真正懂得了講政治,就能講出正氣,講出干勁,講出人心所向,而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具體到處理“饒裴之爭”,講政治就是重復試驗!重復試驗!!重復試驗!!!
我想,懂得了講政治之后,高層次復核專家組成員不僅不應該再拒絕“重復試驗”,還會領銜進行“重復試驗”。如果我說得不對,請你們所在單位的黨組織給我提出符合講政治要求的批評意見。否則,我還會繼續批評你們乃至領導你們的部級單位黨組,尤其是黨組書記。他們,應當胸懷國之大者,具有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
注:本文只代表徐祥臨個人意見。

朱邦芬,1948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原藉江蘇宜興,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1970年朱邦芬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81年獲清華大學固體物理學碩士學位;1981年—2000年先后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2000年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年—2010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院士;2012年為英國物理學會會士(Fellow)。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7130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