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華是一位化學家,也是一位教育者。
一路走來,他有過很多個“校長”頭銜:重慶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他認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解放人的心智,釋放人的內在潛力。”
或許正因如此,當他暢談對科技界一些問題的看法時,常常落點于對“人”的關注上。
2021未來科學大獎周期間,現任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首創主任、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ee委員的林建華接受了《中國科學報》采訪。
針對“清北博士到中學任教”、“非升即走”、內卷等最近科教界關注的話題,他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林建華
1955年10月生,山東高密人。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固體化學,涉及新型無機固體化合物的合成、結構和性質。曾先后出任重慶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3所高校校長。
《中國科學報》:近來有一種調侃:“清北博士的盡頭是深圳中學”,是說因為待遇優厚,很多名校博士畢業生紛紛競爭深圳的中學崗位。曾擔任國內頂尖高校校長的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林建華:
我覺得這種現象的積極一面在于,我們確實應該進一步提高中小學老師的待遇。讓真正優秀的人才流入中小學,對我們整個國家的教育都會有很大的利好。
我們現在很多問題都出在基礎教育上,現行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少年兒童的創造潛力。被扼殺以后,到了大學我們再想給他重建起來,就非常困難了。
中國真是一個人力資源潛力非常大的國家,我們的創新局面不應該像今天這樣,我們的貢獻是完全可以更大的。所以我很希望看到,更多來自好學校的優秀畢業生去中小學任教,提高我們的基礎教育質量。
深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一些事情會走在前面。未來如果有更多地區的中小學開出好待遇,我們也樂見其成。希望這些名校博士們,也能在中小學的崗位上真正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中國科學報》:有些博士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們在求職中優先選擇中學等單位,也是忌憚高校“非升即走”等制度。您怎么看待越來越普遍的“非升即走”?這跟國外已經成熟的預聘制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呢?
林建華:
把預聘制和“非升即走”掛鉤起來,是一種偏見。預聘制本身的內涵要比“非升即走”豐富得多。
預聘制是一種很好的制度:高校不僅要用優厚的條件去吸引最優秀的人,更重要的是,把人招進來后,要提供很多條件、很多支持來幫助這些年輕人成長。所以根據很多國外高校的經驗,預聘制下的成材率比傳統模式要高很多。
北京大學從2005年就開始施行預聘制,現在我們的年輕人真的是很優秀。一方面他們來的時候就很優秀,另一方面我們在督促他變得更優秀,除了硬件支持外,還會指定一些資深“導師”去指引他成長。
相反,“非升即走”是非常不好的一種說法,它暗含著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跟預聘制的精神恰恰是背道而馳的。
前幾天有人告訴我,一些高校一招就是上百人,然后就讓寫文章,寫不出來文章就走,這不是什么正經事,是歪門邪道。絕不應該把這種現象和我們的人事制度改革聯系起來。
《中國科學報》:從我們剛剛討論的這些現象中,也可以看出“內卷”的風氣在困擾著很多科研人員。在您看來,學術界的“內卷”反映出哪些問題,該如何破解呢?
林建華:
前兩天,我跟一位曾經的北大同事聊了聊。他現在已經調到外地,做一個學院的院長。他告訴我,差別太大了,在這所地方院校,至今仍然是根據一些數字在做管理:論文數量、影響因子、申請到的經費等等,這些數字反過來都會變成工資的一部分。
我是不太贊成在專業行業里采用績效這種方式的。這種模式本身就會破壞一個人的心態,妨礙他去追求更高遠的學術目標。
要想讓一個專業人士做出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尊嚴。一個學者、一個教授,不應為五斗米折腰,去乞求行政人員給自己打個好分數。
所以這個問題的癥結在哪里?是學術評價和學術管理的行政化。當評價科學家的人,自己并不是科學家時,他們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用學歷、資歷、論文、帽子、項目來衡量。
國家現在提倡“破五唯”,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也是非常難的事情。我們現在做的好多事情不成功,敗在哪里?敗給了事物的本質規律。對科學界的一切管理,最終必須回歸到一個目的:讓學術共同體自身來發揮規范、約束、引導和激勵作用。
《中國科學報》:科研界的“內卷”不僅體現在崗位、待遇和職稱的競爭上,也體現在一些研究工作的低水平重復和低水平競爭上,怎么才能突破這種在小圈子里打轉的困境?
林建華:
做研究到了一定程度,你必須建立起自己的學術品味和學術風格。
品味就是你欣賞什么,追求什么,選擇什么樣的道路。
風格就是你思考問題的方式:有些人偏重理論分析;有些人習慣從實踐中求真知;有些人很敏銳,總是能直接抵達問題核心;有些人更傾向于通過積累大量數據來得出結論……
學者的品味和由此形成的風格,決定了他能夠取得成就的大小。
我期望我們的科學家不要天天追求獎金什么的,這樣是形成不了自己風格的,也擺脫不了所謂低水平打轉的困局。
從國家層面來講,要考慮的還是怎么讓這些學者真正靜下心來,形成自己的品味與風格,從而與更高的學術目標相匹配。
《中國科學報》:那我們的高校和科研機構應該怎么做?
林建華:
我覺得一個學校、一個科研機構,你怎么判斷它是優秀的還是平庸的?
作為管理者,眼睛不能只盯在出了什么成果、申請到多少項目…… 不是說這些不重要,而是考慮這些東西太多,思維和管理模式都會變形的。
我覺得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其實就是兩點:第一,學生在這里的學習和成長體驗好不好;第二,年輕學者在這里成長和發展得好不好。
我們現在有很多評價指標,包括“雙一流”評選標準等等,那些條條款款都是結果性的,是果而非因,不是最底層最根本的東西。
根本是什么?是人。你只要看到年輕人在一個地方成長得比別處更好,能釋放出自己的內在潛力,那這一定是一個好學校。
這個標準不需要量化,大家都能看得到。如果要量化,曾經有人統計過美國各大高校計算機系教授的出身院校,發現確實是最好的學校,培養出了數量最多的優秀學者。
雖然這個數字只是一個很窄的側面,但每個數字背后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不斷在創造的人。那顯然這個數字就代表了某種本質的東西。
《中國科學報》:如果請您對年輕的科研人員說幾句話,您會說什么?您期待他們成為怎樣的“未來科學家”?
林建華:
人是各種各樣的,學術的品味和風格也是各種各樣的。
在堅守學術倫理和學術道德的基礎上,我希望將來中國的學者能夠更加自由地去探索。
這個“自由”實際上就是每個人實現自己價值的自由。每個公民的自我實現,都是實現我們國家目標的重要基礎。
只有把每個人的潛力都充分發揮出來,每個人都各美其美,我們國家的總體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7130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