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亦胄常跟他的團隊成員說,“理論必須和實際相結合,只有實際生產中用上了,才是有用的材料和技術”。
航空發動機是國防武器裝備不可或缺的先進動力推進系統,被譽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如何避免在渦輪燃燒室后工作的葉片發生燒蝕和熔化,是保障發動機心臟正常工作的必要前提。
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有這樣一位致力于讓航空發動機心臟激情燃燒的科研工作者——單晶高溫合金葉片制造技術專家周亦胄研究員。
發動機的老大難問題
周亦胄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大部分金屬材料在制備成形過程中需要從高溫熔體凝固成固體。假如完全按照“天性”凝固,金屬材料凝固后將由許多細小的單元晶體組成,這些晶體的邊界在高溫下非常容易斷裂。
只要控制金屬熔體冷卻過程中晶體的生長方向,讓它們都朝一個方向生長,形成如同一捆整齊排列筷子那樣的柱狀晶體,金屬材料高溫下的強度就會顯著增大。
如果繼續改變定向凝固約束條件,保證只有一個柱狀晶體生長,就可以獲得只有一個晶體的單晶金屬材料,這種單晶材料在高溫下具有更高的強度。
“單晶高溫合金葉片就是采用定向凝固工藝制備出的只有一個晶體的葉片。”周亦胄說,“單晶葉片的晶體生長工藝十分復雜,尤其是具有復雜氣冷通道結構的單晶葉片制備難度更大,經常會出現雜晶、偏離預定晶體取向、顯微孔洞、金屬熔體與陶瓷模殼高溫反應等問題。”
在航空發動機極端苛刻環境下,存在這些缺陷的單晶葉片非常脆弱,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會發生斷裂或者熔化,造成發動機出現嚴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在制備單晶葉片過程中,要嚴格控制這些缺陷。
此前,由于缺少對單晶凝固缺陷形成機制的深入認識,長期以來我國主要是靠經驗積累和反復試制來減少這些缺陷,導致單晶高溫合金葉片鑄件的合格率非常低。周亦胄認為,對于一些使用新型合金鑄造的復雜結構單晶葉片,在各種缺陷的交織作用下,我國甚至不能鑄造出符合發動機設計要求的單晶葉片。
多種單晶葉片從無到有
2009年,周亦胄從英國伯明翰大學歸國,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來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開展高溫合金研究工作。
剛剛回國時,面對國內與國外航空發動機的巨大差距,周亦胄感到痛心的同時,更堅定了他要做點事情的決心。他帶領研究團隊系統地開展了單晶高溫合金葉片凝固缺陷形成機制的基礎科學研究。
周亦胄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在海量的信息中他以敏銳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智慧,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案。實驗過程中為了全面、快速地掌握第一手實驗結果,他堅持深入一線進行模具設計、蠟模組合、鑄造實驗、樣品制備以及觀察分析。在完成實驗室研究工作后,他又帶領科研團隊到發動機葉片制造廠進行更為全面的生產性驗證。
周亦胄常跟他的團隊成員說,“理論必須和實際相結合,只有實際生產中用上了,才是有用的材料和技術”。他們根據單晶葉片凝固缺陷的形成機制提出了多項工程上行之有效的凝固缺陷控制措施,并形成了一套單晶葉片規模化制造的全流程控制技術,改變了過去靠經驗積累和反復試制的局面。
在周亦胄的帶領下,研究團隊為中航工業、航天科工集團等單位研制出了多種單晶高溫合金葉片,解決了多種單晶葉片從無到有的問題。其中標志性的一項成果就是首次采用我國最新型的第二代單晶高溫合金dd405成功鑄造出了中航工業新型航空發動機中的高壓渦輪轉子單晶葉片。該葉片在發動機試車考核中表現優越,標志著我國在復雜結構單晶葉片制造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該項研究成果受到了發動機設計單位的高度評價。
妙手巧回春成果落遼沈
周亦胄指出,高溫合金葉片鑄造時需要通過澆道與冒口設置來保證葉片中不出現凝固缺陷。鑄造后澆道與冒口內的高溫合金不允許在航空發動機零部件制造中重復使用,因此高溫合金葉片鑄造過程中產生出的廢料常高達總用料的70%以上。
單晶高溫合金材料的基體為鎳元素,其中含有錸、釕、鉭、鎢、鉬、鈷等稀有貴重金屬。錸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稀缺金屬,在世界范圍內儲量不足1萬噸,而我國的保有儲量僅為200余噸,價格約為5萬元/千克。這使含錸單晶高溫合金材料的價格非常昂貴,例如含錸的第二代單晶高溫合金價格為300萬元/噸,含錸的第三代單晶高溫合金價格達到約500萬元/噸。如此高昂的材料價格對我國以及美歐俄等國來說都是巨大的經濟壓力。
目前我國已開始大量采用第二代單晶高溫合金制造航空航天發動機單晶葉片,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出大量含錸高溫合金廢料。由于缺少相關分離提取技術,使得合金廢料中錸、釕、鉭、鎢、鉬、鈷等高價值元素只能被當作普通金屬材料對待,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和經濟損失。
為了緩解這種高昂的材料價格給我國航空發動機單晶葉片制造帶來的巨大壓力,周亦胄提出了從高溫合金廢料中回收再利用稀貴金屬元素的思路,并開始醞釀在金屬研究所組建稀貴金屬資源再生循環利用實驗室。
由于國外封鎖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與技術方案,我國在從高溫合金廢料中回收稀貴金屬方面的積累幾乎是零。作為開拓者,采用何種技術路線成為周亦胄組建這個新實驗室所面臨的最大難題。
為了少走錯路與彎路,他不辭辛苦地到全國各地找資源循環利用專家進行討論,分析各種方法回收處理高溫合金廢料的可行性。經過反復論證,他最終確定了采用電化學溶解法多步分離提取高溫合金廢料中稀貴金屬元素的技術路線。
隨后,周亦胄在金屬研究所組織起一支具有電化學腐蝕與化學分離提取研究背景的科研隊伍,探索了高溫合金廢料電化學溶解、沉淀分離、萃取分離、離子交換分離、金屬化合物重結晶提純、金屬化合物氣體還原等環節中的關鍵科學與技術問題。
經過反復的實驗摸索,他與研究團隊建立起了從高溫合金廢料中分離回收稀貴金屬元素的技術路線,實現了從高溫合金廢料中分離回收錸、釕、鉭、鎢、鉬、鈷、鎳等稀貴金屬元素的目標,同時形成了與之配套的高溫合金低成本制造技術,該技術可使第二、三代單晶高溫合金的制造成本分別降低20%和30%。
鑒于周亦胄研究員在單晶高溫合金及單晶葉片方面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他在2014年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終期評估中獲得優秀,在2016年入選了“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