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重磅:“雙一流”高校評價體系改革解析
    2018-12-21 11:54:14 作者:本網整理 來源:一讀EDU 分享至:
    12.jpg   
     
        7月12日-14日,由清華大學全球學校與學生發展評價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舉辦的“面向新時代的高等教育評價”國際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內外高等教育評價的領軍人物齊聚清華大學,共同探討高等教育評價的未來,助推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

        “雙一流”建設院校即將迎來中期評估檢查,在此大背景下,可能很多人都比較關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我國高校評價體系改革問題。

        此前,教育部專門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安排了這一“命題作文”研究。

        最終,由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史靜寰教授領銜的課題組以高分表現,拿下了這個攻關項目。

        近日,史靜寰在一次學術論壇上,就“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我國高校評價體系改革問題進行了專題報告。

        01我國近年來有哪些提升高教質量的途徑?

        史靜寰從總體建設和重點建設兩方面梳理了目前我國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兩大途徑。

        從總體建設方面來看,在全面擴大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大背景下,我國先后開展了教育振興計劃(1998-2002、2003-2007)、高教質量提升工程(2005)等,全力推進所有高等教育機構的整體質量提升,并已取得卓越成效。

        而在重點建設方面,由于存在龐大的高教系統與有限資源之間根本矛盾,國家制定了“重點高校,重點支持,引領發展”的目標,先后開展了“211工程”建設計劃、“985工程”建設計劃、“雙一流”建設計劃等重點建設工程。

        關于有限資源和重點建設的話題,本次會議上存在中外思維的碰撞。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王啟明在會上提及了我國的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和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

        兩個“雙萬計劃”是指:到2022年,教育部將以建設面向未來、適應需求、引領發展、理念先進、保障有力的一流專業為目標,建設1萬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和1萬個省級一流專業;將建設1萬門國家級線上線下精品課程和1萬門省級線上線下精品課程,建立慕課學分認定制度,推動優質資源共享開放。

        對于這種大規模建設計劃,與會外國嘉賓特別驚訝和感慨。但這就是中國的國情,即使完成“雙萬”計劃,也不過惠及國內高校專業總量的20%左右。

        目前,政府可以提供的資源不可能照顧到所有高校,但高校又要力爭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齊。在這一過程中,優先支持重點院校,以帶動其他高校,乃至整個高教系統的質量提升,就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
     
    13.jpg
    史靜寰在會上發言(來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官網)
     
        02雙一流建設院校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思路
     
        在前文所述的國際與國內背景基礎上,史靜寰結合自身課題,詳細闡述了雙一流建設院校評價指標體系——多維多層評價指標體系(MMIS)——的構建思路與原則。

        所謂多維,就是從人才培養、知識生產、社會服務等多個維度去評價雙一流高校的建設成效;所謂多層,就是將高校根據目標和功能的定位不同,分為不同類別,針對不同院校,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評價。

        史靜寰在會上強調,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首先要凸顯中國特色,目標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有世界水平的大學。

        同時,考慮到“教育質量”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動態概念,大眾化階段的高等教育質量也具有多維、多層性質,所以當我們對其展開評價時,也就要建立更具廣度、深度和多元的評價體系。

        具體到“雙一流”建設院校評價體系上,史靜寰也提出,要建立“多維多層”評價指標體系(MMIS),兼顧院校的綜合功能和個性特色。

        整個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人才培養指數(EI)、學術生產指數(AI)、院校發展指數(IDI)、社會貢獻指數(SCI)和國際化指數(II)。

        在會上,史靜寰重點對其中的人才培養指數進行了分析。

        她談到,當今大學排行榜指標體系普遍重視科研,而輕視人才培養,過程缺失,例如軟科所建立的中國最好大學排名,在學生相關指標上只包含了學生的入學成績與就業率,一進一出之間,少了教育的真實過程。

        而他們計劃搭建的人才培養指數框架則立足于整個教育過程,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體驗、成長與發展、教學質量和院校支持4個方面,這與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研發的“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調查”(CCSS)項目在主動學習、教育經驗豐富度、校園環境支持度等方面有許多相通之處。

        學習體驗包括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教育經驗豐富度兩個方面,分別考察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與豐富性。

        成長與發展包括成長與收獲、滿意度、畢業去向三個方面,這一指標尤其關注學生的收獲與滿意度,體現出十分明顯的以學生為本的思想。

        教學質量主要包括教學能力和激勵性教學兩個方面,其中較為特別的是激勵性教學,它強調教師在教學行動中對學生進行激勵,體現了教師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對學生起到的積極作用。

        院校支持包括校園基礎設施和支持性校園環境兩個方面,其中支持性校園環境指的是高校環境對學生在學業、人際交往等多方面起到的支持作用。

        至于其余四個指數,雖然未在本次會議上得到更詳細的闡釋,但我們仍可從同專題嘉賓的演講中,略知其發展趨勢。

        會議嘉賓、比利時根特大學教授Dirk VAN DAMME在會上提出,在全球化時代,高等教育評估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院校表現和全球標準之間的平衡;院校在實現學習成果和技能輸出上的表現;院校在彌補國家或地區的特定專業或技能缺口上的表現。

        而這可能就是未來高等教育評價過程中在搭建院校發展與社會貢獻兩個指數時,尤其需要重視的幾個參考因素。
     
    14.jpg
    會議合影留念(來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官網)
     
        03雙一流建設院校的分類評價思路
     
        史靜寰認為,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大學是不合適的。

        在報告中,她分享了建立“多層”體系的初步思路,即如何將“雙一流”建設院校先根據不同標準進行分類,再進行分類評價。

        以下是她提及的三種現有分類思路:

        一是可根據大學排行榜位次,即根據各所大學在全球排名的最好成績進行分類,可分成全球排行榜前0-100名、101-200名、201-500名。具體而言,可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歸為第一類;將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歸為第二類;將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歸為第三類。

        二是可以根據“兩維”功能或“三維”功能進行分類。“兩維”分類指的是按大學在知識生產的深度(學位授予的層次)與廣度(學科的綜合性或專門性)進行分類,而“三維”分類指的是按學科覆蓋率(綜合性-非綜合性)、博士生比重(研究型-非研究型),服務面向(行業/區域類-非行業/區域類)等特征進行分類。

        三是可根據院校辦學定位進行分類。在雙一流院校建設方案中,各高校確定的自身辦學定位各有側重,如綜合性、研究型、創新型、開放式、國際化、特色強等。這些院校自身定位可以成為評價者進行院校分類的根據。

        實例中國人民大學:“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國防特色鮮明的理工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以民族為題為標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工科優勢突出、航天特色鮮明、在國際上享有較高聲譽、全國著名的高水平大學”

        04雙一流建設院校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操作原則
     
        最后,史靜寰闡述了雙一流院校評價體系構建的操作原則,主要可概括為6個要點,即目標對象(Target)、結構體系(Structure)、可比較(Comparable)、可獲得(Accessible)、相關性(Relevance)和獨特性(Differentiating)。以這6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為代表,可簡稱為TSCARD。

        其中,目標對象(T)指的是,評價目標對象必須清晰。我們要知道,評價學校和評價專項項目等彼此之間是非常不同的。

        結構體系(S)指的是,整個評價體系要具有整體性、系統性,避免碎片化。評價要直指這個學校的結構,能夠使機構實現可持續發展。

        可比較(C)指的是,評價體系要注意國際比較、國內比較、同類院校比較,在可比的基礎上要突出同歷史發展階段所應該具有的特點,比如新建院校的成長性,老牌院校的引領性等。

        可獲得(A)指的是,構建評價體系時需要注意院校公開信息、信息的客觀可得性,必要時通過專題調查的形式來獲取相關信息。

        相關性(R)指的是,指標體系各個題項之間的相關,尤其重要的是目標和途徑、資源和支撐及所要達成的目標之間的有機聯系。與此同時,評價也需要與國家發展的重大需要相結合。

        獨特性(D)指的是,在構建評價體系時需要體現區分度,表現出院校的獨特性質和不可替代性。
     
    15.jpg
    清華大學舉行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我國高校評價體系改革研究”開題評審會(來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官網)
     
        05小結
     
       我國雙一流建設過程必然伴隨著對雙一流建設院校的相關評估。通過本場報告,我們可以一定程度了解未來我國雙一流高校評價體系構建的重點與傾向。

        首先,人才培養這一大學的核心使命將得到充分重視。

        要知道,現有大多數高等教育評價體系對科研等指標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對人才培養、學生發展的重視程度。但幸好,目前高等教育評價領域也已認識到這類評價體系存在的缺陷。

        從史靜寰教授本次的報告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國未來高等教育評價將把人才培養提升至更加重要的地位。

        其次,評價將更加強調高校的社會貢獻。

        無論是史靜寰所作報告中明確提及的指標,還是參會嘉賓對高校在面向社會需求等方面應起到作用的強調,都一定程度表明,在未來評價體系中,高校社會貢獻將成為重要一環。

        最后,評價將注重高校特色與分類。
     

        未來的高等教育評價將更加注重不同高校的分類,以及不同高校分類下的對比,這樣可以使評價結果更貼合具體高校的特色,更具有參照性,也更有利于高校間的共同進步與提升。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
    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宅男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成年人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久爱 | 亚洲国产在人线午夜播放 |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自拍 |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