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行業概況
1、 行業介紹
新材料是指新近發展或正在發展的具有優異性能的結構材料和有特殊性質的功能材料。結構材料主要是利用它們的強度、韌性、硬度、彈性等機械性能。如新型陶瓷材料,非晶態合金 (金屬玻璃) 等。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其所具有的電、光、聲、磁、熱等功能和物理效應。近幾年,世界上研究、發展的新材料主要有新金屬材料,精細陶瓷和光纖等等。
相比于基礎材料,新材料具備性能優異、技術壁壘高、產品附加值高、行業景氣周期長等多重特點,并一般首先應用于尖端技術、國防工業和新興領域,然后在國民經濟諸多領域逐步推廣應用。
2、行業分類
(1)按技術角度分類
按結構組成分為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先進復合材料;按材料性能分類可以分為新型結構材料(以力學性能為基礎,以制造受力構件所用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具有優良的力,熱,光,電,磁,聲學或生物醫藥功能的新材料)
(2)政策指導分類
按《中國新材料產品與技術指導目錄》可分為:新型金屬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電子信息材抖、生物醫用材料、新型能源材抖、納米及粉體材料、新型復合材料、新型稀土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新型碳材料、新材料制備技術與設備;按《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可分為: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共性基礎材料按“十三五”規劃、《中國制造2025》。《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可分為:①先進基礎材料:重點發展先進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建筑、輕工、紡織材料;②關鍵戰略材料:重點發展高端裝備用特種合金、高性能分離膜、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新一代生物醫用材料、電子陶瓷和人工晶體、稀土功能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新型顯示材料;③前沿新材料:重點發展30打印材料、超導材料、智能仿生與超材料、石墨烯。
3、行業概況
(1)產業規模快速增長
我國新材料產業體系已經初步形成,發展形勢良好。隨著《“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新材料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等國家層面戰略規劃的出臺,為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目前,我國新材料產業規模約2萬億元。新材料產業在金屬材料、紡織材料、化工材料等傳統領域基礎較好,稀土功能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機硅、超硬材料、特種不銹鋼、玻璃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等產能居世界前列。
半導體照明產業形成了從上游外延材料生長與芯片制造、中游器件封裝到下游集成應用的比較完整的研發與產業體系,產業規模超過5000億元。節能玻璃材料產業規模達300億元;稀土功能材料產量約占全球份額80%;主要功能陶瓷元器件產品的產業規模增長到250億元。
(2)關鍵技術實質突破
通過產學研用結合,許多重要新材料技術指標大幅提升,研究成果推廣應用。大直徑硅材料在缺陷、幾何參數、顆粒、雜質等控制技術方面不斷完善,300mm硅材料可滿足45nm技術節點的集成電路要求,已成功拉制450mm硅單晶。
人工晶體材料經過多年的發展,偏硼酸鋇和三硼酸鋰等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居國際領先水平并實現了商品化;激光晶體、太陽能電池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光伏發電成本降到1元/kWh)以下。
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電解液均滿足小型電池要求,隔膜、電解質鋰鹽等關鍵材料替代進口;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大幅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T300級碳纖維實現了穩定生產,單線產能提高到1200t;T700和T800級碳纖維實現了批量供貨能力已開始應用于航空航天裝備;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銅帶、銅管拉鑄技術以及銅鋁復合技術;海底管線鋼X65、X70、X80及厚壁海洋油氣焊管、化學品船用中厚板均已實現國產化,低成本石墨烯已開始生產,并應用于觸摸屏、導熱膜等信息通訊器件。
關鍵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新材料品種的不斷增加,使我國高端金屬結構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先進高分子材料和特種金屬功能材料自給水平逐步提高。
(3)區域集聚態勢明顯
積極推動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加強資源整合,區域特色逐步顯現,區域集聚態勢明顯,初步形成“東部沿海集聚,中西部特色發展”的空間格局。長三角已形成包括航空航天、新能源、電子信息、新型化工等領域的新材料產業集群。
珠三角新材料產業集中度高,已形成較為完整產業鏈,在電子信息材料、改性工程塑料、陶瓷材料等領域具有較強優勢。環渤海地區技術創新推動作用明顯,在稀土功能材料、膜材料、硅材料、高技術陶瓷、磁性材料和特種纖維等多個領域均具有較大優勢。
內蒙古稀土新材料,云貴稀貴金屬新材料,廣西有色金屬新材料,寧波釹鐵硼永磁材料,廣州、天津、青島等地的化工新材料,重慶、西安、甘肅金昌、湖南長株潭、陜西寶雞、山東威海及太原等地的航空航天材料、能源材料及重大裝備材料,江蘇徐州、河南洛陽、江蘇連云港等的多晶硅材料產業等也都形成了各自的區域特色。
(4)支撐作用日益顯現
新材料支撐重大應用示范工程的作用日益顯現,為我國能源、資源環境、信息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是建設重大工程、鞏固國防軍工的重要保障。
各級政府組織實施了節能產品惠民、十城萬盞、金太陽、物聯網等重大應用示范工程,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有量有望達到1500萬輛。膜材料在海水淡化方面已經獲得應用,初步形成了反滲透海水淡化的生產能力,成為我國沿海地區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有色金屬結構新材料、高溫合金和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為代表的高性能結構材料,為高速鐵路、大飛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高壓電力輸送、深海油氣開發等重大工程的順利實施做出了貢獻。
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核心任務主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亟需和產業發展瓶頸,提升關鍵戰略材料的保障能力。推動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提高先進基礎材料國際競爭力。加快布局前沿新材料。搶占全球新材料產業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推動稀土、鎢相、釩鐵、理、石品等特色資源新材料可持續發展。
我國高度重視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相繼出臺多項相關重大政策。新材料被列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新材料產業發展主要目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產業體系初步完善。先進基礎材料總體要實現有定供給;關鍵戰略材料綜臺保障能力要超過70%:前沿新材料則要取得一批核心技術專利,部分品種實現量產。
基本特征:三高:技術密集度高。研發投入高。產品附加值高;生產與市場的國際性強,應用范圍廣,發展前景好
4、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規模
(1)行業競爭格局
新材料行業競爭激烈。仍由發達國家主導。目前,發達國家仍在國際新材料產業中占據領先地位。龍頭企業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和日本。其中,美國全面領跑,日本的優勢在納米材料、電子信息材料等領域,歐洲在結構材料、光學與光電材料等方面有明顯優勢。
中國、韓國、俄羅斯屬全球第二梯隊。中國在半導體照明、稀土永磁材料、人工晶體材料,韓國在顯示材料、存儲材料。俄羅斯在航空航天材料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巨頭憑借其技術研發、資金和人才等優勢在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產品中占據主導地位。例如,英國鋁業、杜邦、拜耳、GE塑料、陶氏化學、日本帝人、日本TORAY、韓國LG等大型跨國公司。正加速對全球新材料產業的壟斷。
從新材料市場來看,北美和歐洲擁有目前全球最大的新材料市場,且市場已經比較成熟;而在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新材料市場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
從宏觀層面看,全球新材料市場的重心正逐步向亞洲地區轉移。技術要素和市場要素配置方式將發生深刻變化,地區差異將會進一步加劇。
新材料產業逐漸呈現橫向、縱向擴展,上下游產業聯系也越來越緊密。產業鏈日趨完善。形成了新的產業戰略聯盟。有利于產品開發與應用拓展的融合,但是也形成了寡頭壟斷。一些世界著名的材料企業紛紛結成戰略伙伴開展全球化合作,通過并購、重組及產業生態圈構建,整體上把控著全球新材料產業的優勢格局。
目前國內上市企業排名前營收及毛利率情況如下,營收規模前20名,以鋼鐵、有色、水泥、石化等傳統材料企業為主,收入來源也主要為傳統材料,新材料收入貢獻較小;毛俐率前20名。則出現了較多新材料企業。尤其是理電池相關的正負極、隔膜材料的生產企業。說明新材料產品的利潤空間較為可觀。
(2)市場規模
2008年金觸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紛紛啟動“再工業化”戰略,將新材料作為回歸實體經濟、搶占新一輪國際科技經濟競爭制高點的重要基礎,由新材料帶動而產生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市場不斷擴大。2010年全球新材料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美元,到2016年已經接近2.15萬億美元,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
全球市場規模由2010年的0.65萬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3.1萬億元。且增長速度長期保持20%以上,預計在2025年將達到10萬億元規模。
二、行業發展趨勢
1、各國新材料產業發展趨勢
(1)高新技術發展促使材料不斷更新換代
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對關鍵基礎材料提出新的挑戰和需求,同時材料更新換代又促進了高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如微電子芯片集成度及信息處理速度大幅提高,成本不斷降低,硅材料發揮了重要作用;新興產業如氮化鎵等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發展,催生了半導體照明技術;LED燈的光效給照明工業帶來革命性變化;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不斷提高,極大推動了新能源產業發展。鎂鈦合金等高性能結構材料的加工技術取得突破,成本不斷降低,研究與應用重點由航空、航天以及軍工擴展到高附加值民用領域。
(2)綠色、低碳成為新材料發展的重要趨勢
新能源產業崛起,拉動上游產業如風機制造、光伏組件、多晶硅等一系列制造業和資源加工業的發展,促進智能電網、電動汽車等輸送與終端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通過立法,促進節能建筑和光伏發電建筑的發展,功能材料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模塊集成化、智能化等方向發展以提升材料的性能;納米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融合將產生體積更小、集成度更高、更加智能化、功能更優異的產品。綠色、低碳的新材料技術及產業化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3)跨國集團在新材料產業中仍占據主導地位
目前,世界著名企業集團憑借其技術研發、資金和人才等優勢不斷向新材料領域拓展,在高附加值新材料產品中占據主導地位。尤尼明幾乎壟斷著國際市場上4N8及以上高端石英砂產品;信越、SUMCO、Siltronic、SunEdison等企業占據國際半導體硅材料市場份額的80%以上。半絕緣砷化鎵市場90%以上被日本日立電工、住友電工、三菱化學和德國FCM所占有。DuPont、Daikin、Hoechst、3M、Ausimont、ATO和ICI等7家公司擁有全球90%的有機氟材料生產能力。美國科銳(Cree)公司的碳化硅襯底制備技術具有很強市場競爭力,飛利浦(Philips)控股的美國Lumileds公司的功率型白光LED國際領先,美、日、德等國企業擁有70%LED外延生長和芯片制備核心專利。小絲束碳纖維的制造基本被日本的東麗纖維公司、東邦公司、三菱公司和美國的Hexel公司所壟斷,而大絲束碳纖維市場則幾乎由美國的Fortafil公司、Zoltek公司、Aldila公司和德國的SGL公司4家所占據。美鋁、德鋁、法鋁等世界先進企業在高強高韌鋁合金材料的研制生產領域居世界主導地位。美國的Timet、RMI和Allegen Teledyne等三大鈦生產企業的總產量占美國鈦加工總量的90%,是世界航空級鈦材的主要供應商。
(4)新材料研發模式變革成為關注的重點
21世紀以來,發達國家逐漸意識到依賴于直覺與試錯的傳統材料研究方法已跟不上工業快速發展的步伐,甚至可能成為制約技術進步的瓶頸。因此,亟需革新材料研發方法,加速材料從研發到應用的進程。例如,美國政府“材料基因組計劃”(MGI),其新材料從發現到應用的速度至少提高一倍,成本至少降低一半,旨在發展以先進材料為基礎的高端制造業,并繼續保持其在核心科技領域的優勢。
2、各國產品和技術發展趨勢
新材料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推動新材料的產品最終實現多功能化、高性能化、智能一體化,進而提高新材料產品的附加值、提高其市場綜合競爭力。
(1)高端金屬結構材料
新型金屬新材料一直是世界新材料發展的主要材料之一,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人造高端醫用金屬材料、新型鋁合金材料、鎳鈦智能合金材料等將成為高端金屬結構材料的主要發展方向。主要是原因有:一是隨著英國牛津大學發現了一種具有超常受壓擴展能力的新材料--金氰化鋅,新型光學壓力傳感器和人造肌肉等將成為高端金屬結構材料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二是隨著加拿大開發新型鋁合金技術新計劃的實施,未來將重點應用于小汽車、卡車、掛車、公交車以及火車等交通運輸設施上,用于減輕交通運輸設施的車重,提高運輸效率;三是隨著德國薩爾大學研制出的鎳鈦智能合金材料,將來會大量運用于醫用人工器官等領域,尤其是人工肌肉的制造等領域。
(2)碳納米半導體材料
近幾年來,碳納米半導體材料逐步展現替代潛力,逐漸向實用化進發。第一代半導體硅材料在大道物理極限之前仍有一定發展潛力,通過改變材料和器件的結構,如絕緣體上的硅技術、多柵極晶體管技術和三維IC技術等,硅基半導體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維持摩爾定律的發展。此外,基于多柵極晶體管技術的22nm工藝已經進入了批量生產階段,硅基14nm工藝產品也已經進入批量生產。
(3)第二代半導體Ⅲ-Ⅴ族半導體材料
目前在高頻率晶體管領域應用較廣泛,但作為邏輯電路晶體管材料仍然處于研究過程當中。Ⅲ-Ⅴ族半導體在集成電路中的實際使用可能將在2015-2018年間實現。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氮化鎵等已經在功率半導體器件領域逐漸商業化,但碳化硅功率器件目前成本較高,性能還有待進一步優化。
(4)石墨烯材料
在電子器件、光子期間、能源、復合材料等領域業得到廣泛的應用研究。因制備石墨烯而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NOVOSELOV,在2012年率領科學家團隊對石墨烯的應用前景做出了預測并勾勒了其未來發展路線圖,認為石墨烯的電子和光子學應用在2015年實現,而部分應用則要到2025-2030年才能實現。
但發展過程中,帶隙、接觸電阻問題,以及高質量低成本石墨烯的制備等問題,仍是巨大的挑戰。
(5)智能材料
主要是指電子信息材料、光電材料。智能材料的研究使現行的一些工程問題和安全可靠性檢測的概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甚至可能萌發劃時代的技術革新。
智能材料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以具有傳感、執行等功能的電子陶瓷集成在一起而制作的機敏材料及相關結構系統,已在高級轎車和家用電器中獲得應用。
3、國內新材料產業發展趨勢
傳統材料企業轉型升級速度加快。我國材料企業中,80-90%都是傳統金屬類和化工類的材料企業,這兩類企業市場份額最大,是材料行業的主導力量。未來10年,普通產品市場需求的下滑及對高端產品的需求,將倒逼這兩類傳統材料企業加快技術升級與改造,其轉型升級速度將明顯加快。
其中,金屬類材料企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是大力發展如高純金屬、非晶合金等特殊金屬材料,以及可用于核電、超超臨界火電、海洋工程、汽車工程、軌道交通方面的高品質特殊鋼;化工類材料企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合成橡膠、工程塑料、有機硅材料和氟材料。
(1)逐漸向高端、健康、綠色方向發展未來
十年,高端裝備、汽車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節能環保、新型建筑、生物醫用、智能電網、3D打印等新興產業領域預計將保持較快發展趨勢。因此,帶動新興產業發展的高端材料是未來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主要包括高品質特殊鋼、高強輕質合金、高性能纖維和復合材料、航空用陶瓷材料及航空級3D打印金屬粉末材料等。此外,隨著人民對健康、環保等需求的提高,對生物醫用材料、綠色環保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高性能膜材料等綠色健康材料的需求也越來越多。
(2)電子信息、鋰電池產業新材料有望加速增長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電子信息材料的研發生產是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低缺陷12英寸及以上電子級單晶硅、超薄8英寸及以上絕緣體上硅(SOI)、寬禁帶半導體與器件,以及AMOLED有機發光材料及器件、大尺寸光纖預制棒、光學膜、集成電路特種氣體都將逐漸實現產業化應用,部分產品也將逐漸取代進口。
鋰電池材料方面,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導電漿料、電池隔膜企業不斷涌現,核心技術逐步被研發成功,并實現產業化,發展潛力巨大。“十三五”期間,電子信息、鋰電池產業新材料這兩個領域,有望實現加速增長。
(3)高強輕質合金新材料可能得到大規模應用
高性能的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在航空航天、軍工、汽車、電力設備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特別是隨著汽車產業的發展,高性能合金在車輛上應用量快速增長,其市場需求越來越多。隨著電力裝備的高端化、智能化發展,鋁合金電纜技術和產品已逐步被市場熟知并接受,鋁合金材料憑借其性能優勢,在電力行業應用也將日益廣泛,“以鋁代銅”的相關產品,也逐步應用于電線電纜、變壓器、汽車熱交換器、空調散熱器等多方面,未來發展不可限量。
4、國內產品和技術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新材料材料技術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使新材料產品實現智能化、多功能化、環保、復合化、低成本化、長壽命及個性化訂制。這些產品會加快信息產業和生物技術的革命性進展,也能夠給制造業、服務業及人們生活方式帶來重要影響。
同時,新材料的開發與應用聯系更加緊密,根據新材料市場的需求,加快新材料研制速度,提高材料的使用性能,便于新材料迅速走向實際應用,減少材料的“性能浪費”。注重軍民融合,開拓軍民兩用產品市場是新材料發展的趨勢。寬禁帶碳化硅、氮化鎵基的下一代射頻高能效高功率器件即將成為有潛力的軍民融合的高端電子產品。
(1)電子功能材料
“十二五”以來,我國新一代電子功能材料根據市場需求,開始發展低缺陷12英寸及以上電子級單晶硅、超薄8英寸及以上絕緣體上硅(SOI)、寬禁帶半導體與器件,以及AMOLED有機發光材料及器件產業化和示范應用,高能射線探測用碲鋅鎘半導體材料與器件實現產業化,碲鋅鎘晶體在工業CT及專用探測器等領域逐步實現規模應用。
(2)表面功能(納米)材料
納米技術,是二十一世紀材料產業的重要基礎技術之一。當前,我國在納米產業方面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基礎,未來10年,是納米技術發展和應用的黃金時期,特別是在光電、鋰電池、環保、建筑等重要行業,有可能獲得突破性進展。
納米材料的發展重點是納米碳材料(如碳納米管、納米量子點),納米能源材料,氮化鎵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納米銀、納米氧化鋁等納米金屬材料,納米功能復合材料以及納米生物醫用材料等領域。
(3)功能玻璃材料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功能玻璃材料的研發生產成為新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我國在新型TFT顯示超薄玻璃基板材料、高性能光纖預制棒材料、高性能特種光纖、高性能低成本石墨烯粉體及高性能薄膜材料方面均有所突破,并開始在新型顯示、先進電池等領域有所示范應用。
(4)先進碳材料
先進碳材料產業主要包括碳纖維、石墨烯、石墨負極材料、碳納米管等。碳纖維方面,預計未來3-5年,國產T700碳纖維預計可實現低成本穩產及市場大規模應用,而T800也有望開始應用于國產高端裝備。石墨烯方面,在風電防護涂料及手機觸控屏上的應用也正在穩步推進,產能不斷擴大,即將迎來爆發式增長。隨著鋰電池產業的飛速發展,石墨負極材料、碳納米管導電漿料在鋰電池產業的應用也將快速增長。
(5)高端金屬材料
隨著高端裝備產業的逐漸興起,我國海洋工程裝備所需材料逐漸受到關注,開始研發生產鋼板厚度大于180mm的高強結構鋼、大型油船貨油艙耐蝕鋼、深海油氣輸送用厚壁管線鋼、超深井及低溫開采急需的高性能鋁合金鉆桿及油套管鋼,以及TA2、TC4等級鈦合金材料等,已經在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中得到示范應用。
(6)生態環境材料
隨著節能環保產業的日益興盛,以大氣污染治理新材料為代表的生態環境材料成為節能環保產業的關鍵材料。我國已經逐步在大氣污染治理新材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開始研發生產工業用高性能PM2.5過濾材料、高性能脫硝材料、煙氣NOX脫除材料等。另外,工信部印發的《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7年)》中明確指出,要開發用于工業廢水處理的礦物功能材料深加工技術,包括膨潤土等礦物功能材料的改性、改型技術;增加礦物功能材料比表面積、調整表面電荷等技術;礦物功能材料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的應用技術。
三、行業政策
我國高度重視新材料產業發展,目前通過綱領性文件、指導性文件、規劃發展目標與任務等構筑起新材料發展政策金字塔,予以全產業鏈、全方位的指導。其中綱領文件主要為《中國制造2025》,指導性文件包括《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發展任務與目標相關文件包括《“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有色金屬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稀土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此外,我國還于2016年12月首次成立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
時間 發布單位 政策文件 2017/01 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 《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 2016/12 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成立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的通知 2016/12 國務院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2016/10 工信部 《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規劃(2016一2020年》》 2016/10 工信部 《稀土行業發展規劃《2016一2020年》》 2015/O9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 《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 2015/05 國務院 《中國制造2025》 2014/10 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 《關鍵材料升級換代工程實施方案》 2012/07 國務院 《“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2007/05 發改委 《高新技術產業“十一五”規劃》
四、SWOT分析
1、優勢
(1)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發布
在中國的產業升級中,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產業基礎。工信部在2017年1月23日發布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中,提出到2020年,新材料產業規模化、集聚化發展態勢要基本形成,要突破金屬材料、復合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等領域技術裝備制約,在碳纖維復合材料、高品質特殊鋼、先進輕合金材料等領域實現70種以上重點新材料產業化及應用,建成與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工藝裝備保障體系,建成較為完善的新材料標準體系,形成多部門共同推進、國家與地方協調發展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格局,具有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企業。
《指南》還提出要完成的重點任務,包括突破重點應用領域急需的新材料,要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加快重點新材料初期市場培育,突破關鍵工藝與專用裝備制約,完善新材料產業標準體系。同時實施“互聯網+”新材料行動,培育優勢企業與人才團隊,促進新材料產業特色集聚發展。
(2)市場前景廣闊
新材料產業市場前景廣闊,一是由于技術進步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一些新材料相對于傳統材料來說,在性能和成本方面有明顯的優勢;二是出于環境保護的考慮和資源的限制,一些新材料有較大的優勢。當前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迅速,產業規模保持平穩增長;材料種類日益豐富,產品結構略有起伏;政策資金積極扶持,發展環境逐步優化;產業基地建設加快,區域特色逐漸形成。
(3)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部分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領域,我國實現了與國際先進水平“并跑”甚至“領跑”。例如,在關鍵戰略材料方面,中芯國際前七大耗材中六類材料實現國產采購;南山集團鋁合金厚板通過波音公司認證并簽訂供貨合同;中船重工兆瓦級稀土永磁電機體積比傳統電機減少50%、重量減輕40%;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核電特征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關鍵裝備材料國產化率超過85%;液態金屬在3D打印、柔性智能機器、血管機器人等領域實現初步應用等。
(4)國家重視培養新材料產業相關人才
2017年1月24日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提到在2015年新材料產業人才總量為600萬人,預計到2020年人才總量為900萬人,人才缺口為300萬人,到2025年,人才總量為1000萬人,人才缺口為400萬人。同時注重專業設置前瞻性,主動適應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發展需求,增設前沿和緊缺學科專業,強化行業特色學科專業建設。在教育部門的引導下,高校必定會著力培養大批的高素質新材料產業人才,來支持新材料產業的發展。
2、弱勢
(1)人才資源總量相對不足:
《國家中長期新材料人才發展規劃(2010一2020年)》指出:目前。我國材料領域工業增加值已占全國GDP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領域技能以上人才資源占全國總量的比例還不到17%。材料領域研發機構科技人員比例(65.9%)、科學家和工程師比例(46.4%),明顯低于全國工業領域總體水平(81.0%、56.6%)和制造業水平(71.1%,50.9%)。
(2)創新能力不足,技術水平低
我國新材料產業處于“大而不強”的態勢,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迫切需要加大創新力度,加快布局自主知識產權。搶占發展先機和戰略制高點。新材料行業屬于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新興產業。新材料行業不靠大規模生產來提高競爭力,而靠獨特優良性能取勝,與新技術、新技術密切相關,往往在極端條件制備形成,需要各學科與技術之間的相互交叉。我國新材料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跟蹤仿制多,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及技術,在高端產品領域缺乏競爭力。
(3)資金緊張
新材料產品的研發具有投入大、周期長、產業風險放大的特點,沒有長時間的持續投入,很難開發出穩定的產品。我國新材料企業涉及金屬新材料、復合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信息新材料、纖維新材料等,多為中小型企業,年產值多在1億元以下,多為初創型或發展期企業,現金流壓力較大。
(4)環保壓力大
新材料產業對環境的破壞也比較常見,急需解決。例如稀土材料的開采和冶煉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已經嚴重制約行業的發展。一些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而開發的新材料在生產過程中也會對環境有極大的破壞。隨著我國環保督查壓力的增強,企業生產受到較大影響,而中小企業在環保投入上缺乏資金支持。
(5)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目前,我國部分新材料領域的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新材料產業投資支持的是一些“點”,尚未形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聯動效應。國家更愿意把扶持資金投入到國有企業和科研院所,對民營企業雖然從政策上鼓勵參與競爭,但從操作層面上看,民營企業進入國家大型項目壁壘重重。此外,作為發展主體的新材料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產業發展缺乏統籌規劃,投資分散,成果轉化率低,產業鏈不夠完整。有些行業的新材料企業大多集中在中下游環節,產業配套能力不強。
3、機遇
(1)市場發展空間巨大作為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之一,新材料是世界上公認的六大高技術領域之一以及21世紀最重要和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已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中國化工新材料“十三五”發展戰略研討會在山東濟寧召開。會上,化工新材料行業專家就《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征求意見稿)》、《化工新材料產業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和《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報告(樣文)》進行了討論和交流。同時,新材料行業作為新興產業重要組成部分也將納入“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2)相關政策密集發布當前世界新材料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主要集中于生物醫用材料、新能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納米材料、超導材料等領域,在發展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國務院辦公廳今年2月18日發布的《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在制造業等重點產業領域強化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協同創新,加快建設一批眾創空間。新材料作為該《意見》涵蓋的十大產業之一赫然在列。
(3)地方強勢跟進發展態勢明顯新材料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各地方政府主導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我國新材料產業已經形成集群式發展模式,基本形成了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為重點,東北、中西部特色突出的產業集群分布。此外,各地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也紛紛設立了眾多新材料產業園區,產業基地特色鮮明,發展態勢良好。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