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多數科研人而言,寫論文是件特別磨人的事情。
以前,幾千幾萬字,寫上好幾個月,有的甚至需要花上一年左右的時間,還不見得能順利發表。
這也讓我一再感受到,科研真的不是那么好做的,做出一點扎扎實實的“成績”實在是太難了!
但是,我現在轉變了這樣的想法。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撰寫好一篇學術論文,必須要掌握好撰寫學術論文的方法。
1 寫論文是一門禿頭的藝術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將 SCI 論文作為評價醫生及科研人員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
可以這么說,對于一名科研人,在職業發展的初中期,SCI 論文“就是金錢與地位的代名詞”。
要評職稱了,論文不夠數;
課題要結項了,調研工作還沒做完;
博士四年級了,還差一篇C。
科研人注定生活在論文的陰影里。
前幾天一個師弟告訴我,他馬上要在線上做論文開題模擬答辯了,然而自己一點頭緒也沒有。
為了論文開題,他已經熬了3個晚上,寫了刪,刪了寫,到現在也沒幾行有用的字兒~想到后面的論文更讓他不寒而栗。
作為科研大軍的一員,雖然被虐得司空見慣,但也很理解。
第一次知道寫論文能把人寫禿,是在我研二的時候。
連續一個星期,我都在熬夜趕論文,翻墻、付費,前前后后下載了幾百份資料包,一個一個打開篩選信息時卻發現:將近50%的資料都是一樣的!
整理完這些資料已經凌晨3點了,困得眼睛都睜不開,一想到明天就截稿了,我只好隨便拼湊一篇應付。
結果可想而知,導師還沒看完第一頁就把論文給退回來了,說論文通篇缺乏具體數據分析,研究計劃就很粗糙,實施起來會出現各種bug。
好在,有個發了好幾次「SCI」的師姐告訴我,手動找資料太局限了,現在她都是用Python來完成文獻搜索、和數據處理。
師姐幾十行代碼寫一個簡單的爬蟲工具,幾分鐘不到,“嗖嗖嗖…”自動抓取到指定網站上的成千上萬篇論文,沒有找不到,只有想不到的。
當我們缺選題、缺資料、缺腦筋的時候,拿這種方法來做論文,瞬間就能實現有數據、有內涵、有深度。
▲Python5分鐘自動抓取論文
師姐用Python做了一個自動翻譯的小工具,爬取到的外文文獻自動翻譯成中文,省下大把的時間做(談)學(戀)術(愛)。
▲自動翻譯外文文獻
從爬取文獻到清洗篩除數據,從數據統計到繪制韋恩圖,從論文的寫作到完成PPT,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自動處理數據制作violinplot、熱點圖、桑基圖
我需要花大半天才能檢索到的學術文獻,師姐不到10分鐘就搞定了。
師姐告訴我:很多學霸、行業專家都在使用python獲取最新學術文獻,處理特殊圖像和撰寫仿真腳本。
包括師姐論文中的 PPI 圖、熱圖、富集圖、韋恩圖、和弦圖、火山圖和主成分分析圖。
2 科研人不易 考驗基本功的時候到了
對于傳統的科研人來說,究竟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時代似乎已不太重要了,而如何利用智能工具做研究,提高對社會世界的認識,則更顯重要。
比方說,研究政府土地的,想通過全國土地招拍價格研究地價變化趨勢。
搞旅游研究的,也想怎么去大眾點評網抓抓數據,做做口碑傳播研究。
用python抓取數據制取市場分析表
對于研究者來說,用python輔助自己做科研是一座新的礦藏。
在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來源網站多,信息量大,如果采用常規的人工搜索文獻和手動整理數據,往往費時費力還完不成。
當下,python 在信息搜集和數據分析方面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已經成了一項必備技能,而不再只是程序員的專屬。
而且連小學生都在學。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