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兄我當年懵懵懂懂開始讀研究生的時候,還傻傻的問過導師一個愚蠢的問題(經過研究生的學習之后感覺很愚蠢,當時并沒有察覺),“老師,有什么資料給我學習一下嗎”?導師立馬板著臉說道“都研究生了,還要資料,如果有資料那么我們就不用做工作了,都是現成的,也就談不上去創新了,研究生就要學會自己去探索”。
確實,對于一個研究生小白來說,剛開始需要自己去查詢資料,去擴充自己的學識的時候還是比較難的。而導師和師兄師姐們也只是會給你們丟一句話“多看文獻”,啥?小白很懵,畢竟小白連學術文獻是什么?怎么去找?怎么去閱讀和提取關鍵信息資料?都是“沒譜”的啊!
每個研究生都是從什么不懂得小白轉變而來的,接下來,“過來人”師兄就以自己的經驗說說怎么去有效的從文獻獲取信息,入門科研!
丨 首先這些學術數據庫你需要收藏
本科生階段,我們所接觸的都是課本,但是到了研究生階段,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沿著一個點去突破課本的內容。所以獲取最新知識和研究的進展就只能從文獻來源了,也就通俗說的論文。
難倒小白的第一步就是如何去查找文獻,我們會利用到許多的工具和網站,這些來源可以從前輩們口中獲得。筆者也列舉一些常見的供參考。
中文類: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百度學術等。英語類:web of science、谷歌學術、Pumed等。
除了從這些之外,網絡也是我們最好的學習平臺和信息來源,有很多本學科專業的網站或者公眾號可以去利用,或者有專門的論壇,很多人無私的分享和討論自己的經驗技術,也為別人答疑解惑,都可以關注。
例如:大學生自學網、嗶哩嗶哩站、360個人圖書館、知乎、簡書、丁香園、搜狐、百度文庫、CSDN、新浪博客、有道精品課等等。
丨 天下文獻千千萬,不是每一篇都需要拜讀
作為小白,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將導師或者自己認為好的文獻,每一篇都像做閱讀理解一樣,一個字不放過的去讀,這樣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不僅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到頭來也沒有得到有用的信息。
一般研究生關注的文獻都是與自己研究相干性比較高的文獻,那么如何在海量文獻中截取這些文獻呢?那就需要使用關鍵詞檢索,找到匹配度較高的文獻。或者師兄師姐已經閱讀過的文獻,可以找來閱讀。
要想快速的對某個方向有了解,沒有必要去看過多的文獻,可以精挑細選幾篇(3篇以內)高水平的綜述,如果一開始看外文文獻比較吃力,建議從中文文獻入手,例如綜述和碩博論文(包含文獻綜述),閱讀時應該細度,切忌走馬觀花。讀完以后相信會對于整體有個很好的了解。
每個研究在任何時期都會有幾篇比較經典的研究文章,要想獲取研究動態,可以選擇閱讀近五年的研究文獻,第一可以看出研究方向,了解最新成果。第二可以知道別人已經做了什么,自己要去哪里入手?總之,不需要全讀,但需要精讀某幾篇文章!
丨 有側重點的去審視一篇文獻
我們平時去閱讀文獻的時候也是需要帶著目的的,不能盲目去看,更不能將外文文獻當做閱讀理解一樣去看,翻遍字典,背單詞!專業單詞可能我們看一遍記不住,但是研究生期間你會看大量文獻,很多單詞不止與你碰面一次,看的次數多了自然就記住了,不能花時間去記單詞。
學術性文獻主要分為幾個部分:依次為摘要、前言、方法、結果、討論及結論。摘要等于是一篇文獻的濃縮,判斷一篇文章是否是自己需要的,看摘要就可以了,幫助快速篩選和獲悉文章的主要結果結論。
此外,按照需求與目的,有側重有方向的去看文章,例如某篇文獻的研究方法我需要學習,那么只需要重點關注方法部分,甚至可以發郵件詢問作者詳細的內容,至于其他的結論,不是我們需要的。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一個,提高效率,避免做無用功。
讀文獻也是需要做筆記的
從小老師就告訴我們,養成做筆記的好習慣。讀文獻也是如此,養成一個記錄的好習慣,從來都不會錯。聲明一點:研究生最好還是學會記電子筆記,使用、保存和查詢都比較方便。很多同學看文獻都是“走馬觀花”式的,看完之后也不記錄,很快今天看的文獻明天就會忘得一干二凈,完全沒有效果。
所以平時看到的文獻可以分類整理,每篇文獻做好批注,這樣有利于加深對文獻的印象。比如學習方法類的歸于一類,學習別人優秀研究思路的歸于一類,重要引用結論的歸于一類等等。文獻的管理可以利用Endnote或者其他工具,有利于之后自己寫論文時使用便利,這些文獻的積累,都是有利于后續論文寫作的。
以上就是筆者的一些小建議和經驗了,希望對小白們有所幫助。閱讀文獻是研究生繞不開的,也是很多人不喜歡的,覺得枯燥,很煩。但是這也是需要技巧的,取其精華,取我所需,才是目的。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