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評閱了上百部博士學位論文,也參加了上百次的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會,我和不少老師有一個共同的深刻感受:在攻讀博士期間,發表了多篇sci論文的博士生,在科研基本功、創新能力等方面,通常不如僅滿足“論文達標”要求的博士生。
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知道,做科研需要深度思考謀求解決之道,這通常需要大量時間;好不容易路子想通了,建模型、做試驗、分析總結,也需要時間;把結果整理成學術論文,特別是英文sci論文,撰寫、修改、投稿,還需要時間。任何一個博士生,用于撰寫學術論文的時間多了,則用于科研攻關過程的時間就少了。可想而知,諸多這樣的學術論文不是“雞肋”才怪。我看了ta們發表的學術論文,認為其大致可分類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型“、”換湯不換藥“型、”包裝忽悠“型、”克隆跟風“型、”借雞下蛋“型,可與”鳥屎+石墨烯“型相”媲美“,皆為跟風矣。
有人說:”量變可引起質變“,即論文寫多了,科研質量會隨之提升。確實,論文寫的越多,在寫作技巧(如表述嚴謹性、邏輯結構清晰性、前后一致性)方面會有所提升,但若說能顯著提升質量則過于牽強。質量主要由論文”硬核“決定,雖然好的表達可提高易讀性,但”硬核“的價值不會改變。從非線性科學角度來說,量變若能引起質變,必須有”非線性作用“參與其中;否則,只會有量的增加而無質的變化。在我看來,這個”非線性作用“對研究者而言,是創造力;對論文而言,是創新性及其意義。當然,原創是最高程度的創新,其價值巨大,是有志研究者應追求的崇高目標。
再回首,要說論文數量,我國已是世界第二了,但量變引起質變了嗎?為啥在最能反映人類智慧的科學原理、定律等方面幾無建樹?為啥在卡脖子技術方面仍受制于人?為啥目前只有土生土長的屠呦呦一人獲得了自然科學類諾獎?反觀日本,人家做科研既不追求論文數量,也不以發表頂刊論文為目的,結果自2000年以來年年拿諾獎。
若我國再不痛下決心改變科研評價導向,能從論文大國變成科技強國嗎?
2020年2月23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該”意見“第九條科學設置學位授予質量標準指出:”學校應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和培養過程,發揮基層院系和導師的質量把關作用,加強對學位論文的質量審核,結合學科特點等合理設置學位授予的質量標準,不宜以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新政把”人才和學位論文質量“放在首位,體現了正確的科研價值觀,這對有志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而言,無疑明確了更加具體的前進方向——追求創新、追求卓越。
轉載本文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注明本文來自秦四清科學網博客。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47650.html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