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公布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雜交水稻“”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特高壓輸電工程“四項科學成就入選。
01 AlphaGo&AlphaFold
2016年,AlphaGo首次戰(zhàn)勝人類圍棋九段選手;2018年AlphaFold高精度預測人類蛋白質三維空間結構。有機結合海量數據、先進算法、超強算例和領域知識,新一代人工智能開啟認知決策賦能新階段,日益顯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02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研發(fā)及應用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開發(fā)的科學家,這項被譽為”基因剪刀“的新技術。通過對DNA剪切實現基因組精確高效修飾,帶來了分子生物學的新變革,在遺傳病、腫瘤預防,基因篩查與檢測,動植物育種與改良領域,有著巨大的技術潛力。
03 極紫外光刻系統
極紫外光刻系統以波長為13.5納米的極紫外光為光源,可實現將芯片制程最小工藝節(jié)點推進至7納米5納米甚至3納米。2019年,荷蘭阿斯麥公司(ASML)成功推出新一代極紫外光刻系統,代表了當今最先進的第五代光刻系統,可望將摩爾定律物理極限推向新高度。
04 移動通信技術
2018年,全球第一個5G技術標準制定完成;2019年,5G技術首次實現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部署。具有高速度、低延時和大連接特點的5G技術可用于增強移動寬帶,超高可靠低時延通訊和海量機器類通信,實現人機物互聯互通,大大加快人類社會數字化轉型步伐。
05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2020年全球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正式開始運行,FAST以喀斯特洼坑為臺基,鋪設數千塊單元組成500米球冠主動反射面,采用大跨度柔索驅動饋源艙,實現接收機的高精度定位。FAST將讓人類探索宇宙未知地帶的眼力更加深邃,眼界更加開闊。
06 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主要利用雄性不育系作遺傳工具,培育具有雜種優(yōu)勢的高產、抗病、優(yōu)質水稻品種。2020年中國科學家團隊培育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創(chuàng)雙季稻畝產1530.76千克的新紀錄。雜交水稻的研發(fā)成功和大規(guī)模推廣,是世界作物科學與技術的重大突破,為全球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07 洞察號(InSight)火星登陸探測器
2018年美國”洞察“號無人探測器在火星成功著陸,作為第一個專門研究火星內部結構的探測器。洞察號攜帶現金設備,對火星地殼、地幔和地核進行探測,旨在認識火星如何形成和演化及現今的構造活躍程度,這標志著人類對于類地球行星的探測開始邁向行星的”內心世界“。
08 抗擊新冠疫情的公共衛(wèi)生安全防疫治理
面對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各國紛紛采取措施加以應對。中國、新西蘭、韓國等許多國家運用科學的疫情防控策略,開展大規(guī)模核酸檢測、大數據追蹤溯源和健康碼識別。早發(fā)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實施分區(qū)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有序推進復工復產,有效控制疫情大規(guī)模擴散。
09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2020年,歷經二十多年建成的中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完成整體驗收。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有20多項經濟技術指標居世界前列,兼具防洪、發(fā)電、航運、生態(tài)補水等十多項功能,發(fā)揮著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節(jié)能減排的生態(tài)效益。
10 特高壓輸電工程
特高壓輸電是當今最高效、最經濟的遠距離輸電方式。2009年,中國首個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投運。2019年,世界首個正負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在中國建成投運,中國擁有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特高壓輸電網絡,實現了能源跨區(qū)域、大規(guī)模優(yōu)化配置。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