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6日,是Sci-hub在印度的版權官司的最新一次聽證會開庭的日子。
在本次聽證會前,Nature就通過電子郵箱采訪了Sci-Hub 創始人并發表了題為What Sci-Hub's latest court battle means for research的報道。
在轉發了該條新聞稿的第二天,也就是昨天,Sci-Hub 創始人Alexandra Elbakyan在她的Twitter上發布了她給nature回信的全文,并表示:Nature聯系我實際上讓我就“ Sci-Hub 是威脅”的這個指控發表評論,這是我的完整回信/很明顯,學術出版商關心的是他們的錢,而不是其他人的安全。
以下為電子郵件原文以及對應中文翻譯:
-Pirate sites like Sci-hub threaten the integrity of the scientific record, and the safety of university and personal data. 指控一:-Sci-hub 等盜版網站威脅科學記錄的完整性以及大學和個人數據的安全。
first of all, Sci-hub is an unique website. There are NO other pirate sites like Sci-hub and if we talk about Libra Genesis, it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Sci-hub and has the same content. I understand that publishers are trying to belittle Sci-hub by such wording, but lets make it clear. 首先,Sci-hub 是一個獨特的網站。其他盜版網站沒有一個是像 Sci-hub 這樣的。如果是你說 Libra Genesis和Sci-hub 相類似,實際上它是 Sci-hub 的合作的網站并且和 Sci-hub 擁有相同的內容。我知道出版商試圖通過這樣的指控來貶低 Sci-hub,但請讓我們將事實說清楚。
talking about threats, academic publishers threaten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open communication is fundamental property of science and it makes scientific progress possible. Paywalled access prevents this and is a great threat to science. Also the great threat is also when the whole scientific knowledge became the private property of some corporation such as Elsevier, that has full control of it. That is a threat, and not Sci-hub. 談到威脅這個詞,是學術出版商威脅著科學的發展:開放交流是科學的基本屬性。它使科學發展進步成為可能。付費訪問阻撓了科學的開放交流,并且使得付費訪問成為了對科學的巨大威脅。此外,完整的科學知識成為某些公司的私有財產也是對科學的巨大威脅。這些公司,諸如愛思唯爾(Elsevier)是完全控制著這些科學知識。那才是威脅,Sci-hub不是。
Sci-Hub cannot threaten integrity of scientific record more than academic publishers do: Sci-hub does not publish any articles or data by itself, but only collects and makes available those materials that were published by academic publishers. Sci-Hub 對科學記錄的完整性造成的威脅不會比學術出版商多:Sci-Hub 本身不會發表任何文章或數據,而只會收集并向科研人員提供學術出版商出版的材料。
Regarding the 'safety of university and personal data' that is a bunch of empty words, that sound dangerous, but have absolutely no content of evidence behind them. How exactly Sci-hub can damage any university or a person by downloading academic papers? 有關“大學和個人數據的安全”的言論其實一堆聽起來很危險的空話。但這個言論背后絕對沒有任何證據。 請問Sci-hub 究竟是如何通過下載學術論文來損害任何大學或個人?
- Pirate sites like Sci-hub compromise the security of librar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gain unauthorized access to scientific databases and other proprieta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llegally harvest journal articles and e-books. 指控二:- Sci-hub 等盜版網站通過危及圖書館和高等教育機構的安全的方式來獲取未經授權訪問的科學數據庫和其他專有知識產權,以及非法獲取的期刊文章與電子書。
- Sci-hub uses stolen user credentials and phishing attacks to extract copyrighted journal articles illegally. 指控三:- Sci-hub 通過竊取用戶的通行憑證和網絡釣魚攻擊來非法提取受版權保護的期刊文章。
Do they have any actual case when Sci-hub somehow compromised the security of any library or a person? Any person that complained about credentials that were 'stolen' from them? Or is it again, nothing more but empty accusations. Nobody is complaining about 'compromised security' except academic publishers. It is touching to see, how caring they are about others. Except, that they do not care at all about millions of people who cannot access science because the do not have money. 當他們指控Sci-hub 以某種方式危害任何圖書館或個人的安全時,他們是否有任何實際案例?有任何人抱怨過他們的通行憑證被“竊取”了?還是說這些是再一次的空洞指責。除了學術出版商,沒有人抱怨“安全性受損”。看到他們如此關心他人真是令人感動。他們所關心的他人是刨除了那些他們完全不在乎的數百萬因為沒有錢而無法接觸科學的人。
Regarding the 'illegal' part, Sci-hub goal Is to be recognized as fully legal website. Any law against knowledge is fundamentally unjust. 關于“非法”部分,Sci-hub 的目標是成為完全合法的網站。任何反對知識的法律從根本上就是不公正的。
I hope Nature will have enough honesty to publish my comments in full! 我希望Nature方面足夠誠實,能完整地發表我的觀點!
同一天,Alexandra Elbakyan還轉載了Sci-Hub 的支持者為Sci-Hub 畫得漫畫。
來源:Twitter,作者@stephanosumut
去年,也就是2020 年 的12 月 21 日,著名學術出版商 Elsevier、 Wiley 和美國化學學會(ACS)聯合向印度德里法院提起訴訟,這三大國際出版商希望,印度法院能夠強制當地網絡運營商屏蔽掉 Sci-Hub 網站,以及 Sci-Hub 的主要資源來源 Libgen。在當地學者的抗議下,印度德里高院駁回了出版商立即封鎖的請求,案件被延后至2021年,即今年 2 月 23 日開庭。
不過出版商們提出的動態禁令被法院通過,致使Sci-Hub 直到今年的9月5日,其成立十周年的當天才恢復了正常運營。
此外受到印度訴訟案的影響,1 月 9 日,Twitter 官方宣布永久封禁 Sci-Hub 的 Twitter 賬號。
來源:推特
不過就在前幾天,12月12日,Sci-Hub 創始人宣布在原Twitter賬號獲得解封前將啟用新賬號@Sci_Hub_tweets。
與備受歡迎和支持的Sci-Hub相反,同樣官司纏身、風波不斷的最大中文科學數據庫知網,最近的口碑可謂是跌到了谷底。
近期,知網因與趙德馨教授的官司一直處于風口浪尖。人民日報評價知網“趙教授勝訴后知網隨后就下架論文,這種做法既不是正確的態度,更不是合理的做法。”
來源:人民日報
當前判決的案子并非故事的最后結局,而只是一個開始。畢竟趙教授與知網還有一個案子:知網涉嫌冒充趙德馨教授,以趙教授的名義簽名在建設銀行開戶。并且自2006年以來,趙教授從未拿到過任何來自的《中國經濟史辭典》電子版售賣分紅。
這兩天,知網是否涉及壟斷這一話題也再度為大眾熱議,針對知網的罵聲絡繹不絕。
被譽為“中華第一刊”的黨刊《半月談》更是直接轉載人民日報的社評表示:影響越大,責任越大,對于知網這樣的平臺,任何時候都不應濫用影響力,搞成了“店大欺客”,更不應輸了官司就意氣用事。
明明知網才是正版數據庫,Sci-Hub網站才是“盜版”。為何全員文化人的科研人員將Sci-Hub的創始人Alexandra Elbakyan譽為科學女神,卻在提到知網時表示:天下苦知網久矣!
差別究竟在哪?
與知網這個“正版”數據庫不同,嚴格來講Sci-Hub是一個盜版網站。但是不論是海外還是國內,很明顯Sci-Hub的受歡迎程度是明顯高于知網、出版商官網這些正版數據庫的。
難道真的是面對金錢,所有人會拋棄對版權的尊重嗎?
不是!
實際上不論是海外出版商自己的數據庫還是知網都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他們將創作者的版權據為己有,未曾給到這些科學財富的創作者應有的報酬,且作者想要從這些平臺上下載自己的文章是需要付費的。出版商、正版數據庫的行為其實是“借雞生蛋”。
換句話說這些正版的出版商、數據庫都是資本,發表研究成果不過是生意。
雖然Sci-Hub是一個盜版網站,但是它免費。它為數百萬付不起正版刊物的科研人員、研究機構提供了文獻。光公益性這一條就完勝知網。
雖然會有杠精說窮不是它的問題是你的問題,但科學發展是社會性事務。不能因為你這塊地方窮,你就不配發展科技。更何況,買不起不一定是買家的問題提,還有可能是賣家的問題。
正版究竟有多貴?
據悉每篇在知網出版的博士或碩士論文,作者本人最高僅可獲得100元現金以及400元面值的檢索閱讀卡作為稿酬。而每下載一次,知網就會收取碩士論文15元/本博士論文25元/本的費用。至于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是按頁計費,每頁1元或0.5元,通常由期刊方與知網合作,與作者無關。
來自中國知網,僅做示例使用
在出版商Elsevier的數據庫上一篇論文的費用是$35.95,折合人民幣230元。
來自Elsevier
出版商Wiley一篇論文賣$42,折合人民幣約270元,最便宜的48小時閱讀許可賣$10,折合人民幣約64元
來自Wiley Online Library
出版商Springer Nature一篇論文賣€34.95,折合人民幣約250元。
科學研究的特性決定了大量的學術文獻閱讀是必須的。即便是本科生的作業論文都可能需要看至少30篇文獻。即使有學生折扣或者是由校方買單的學校折扣,完成一篇作業論文的文獻購買成本在50元以上是很容易達到的。而學生不可能只有一篇作業論文,此外由老師布置的論文閱讀任務、學生自己的拓展閱讀都意味著大量的文獻需要購買。這還只是本科生,碩博士的文獻使用量通常是本科生的數倍甚至數十倍。
據悉,知網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漲價幅度,這讓許多訂購其服務的高校叫苦不迭。2016年,北京大學甚至因知網漲價過高一度停用知網。
哪怕是北大這樣的全國top1之一的高校都受不住它高昂的費用,更逞論其他學校與科研院所?
正版數據庫過高的費用,給予作者不成比例的報酬,成為了他們口碑翻車的關鍵。
科研知識付費
現實中很多人會因為知網、出版商的行為去質疑科研知識付費存在的必要性。
實際上Sci-Hub也不是完全免費的,它每年都會向使用者開放運營經費募捐。通過使用者的捐款來維護它的正常運營。捐款者其實是在幫自己與他人支付文獻使用費。但是這筆錢所有捐款者都掏得心甘情愿。
為什么?
因為當捐款者將自己支付的費用與購買正版所需的花費做對比時,他們能非常輕易的得出一個結論:
我就花了這么一點點錢幫助平臺繼續開下去,就獲得了超過8800萬篇論文的閱讀下載權,真的太便宜了。而且我的錢不僅花給了我自己,還幫助了他人。這個錢我捐得太值了!
當人們的支出收獲到大于支出的所得,自然會認為這筆錢花得值。
更何況知識付費、版權收費的核心是尊重創造者的勞動,而非“店大欺客”。不論是知網還是Sci-Hub它們的使用者即創造者、生產者。沒人愿意當韭菜。在Sci-Hub上不論是寫論文的人還是讀論文的人亦或者網站本身,在金錢方面大家是平等的。我收不到錢,你也不需要花錢,平臺也沒賺錢。
但當作者在面對期刊、正版數據庫平臺時是處于弱勢位置,他們的版權被極低價販賣,甚至于去下載自己的論文都要收費,這當然會導致不滿的情緒。此外,像知網雖然會給作者報酬,但是報酬要作者自己申請且手續復雜、不在顯眼的地方公示。這一切都證明一個事實:知網并不想付報酬給作者。
《半月談》在趙教授與知網糾紛案發生之前就曾經刊文表示:“壟斷性產品實際上就是公共產品,必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公益性質,否則將成為妨礙發展的公害。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學術資源的壟斷性平臺更需體現公益性。知網在合理追求利潤的同時,必須負起更多公益責任,不能因為坐擁海量數據就對自己的侵權、牟利行為有恃無恐,變本加厲。”
路在何方?
對于知識付費來說,尊重知識創造者應是核心。當然顯而易見,我們不能指望資本突然變好說:我不賺錢了,我開始做公益了。
對于知網,想辦法積極維權或許是可行的渠道。2019年蘇州大學的學生訴訟知網成功,知網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充值退款、且最低金額由50元變為0.5元。
至于Sci-Hub的印度官司,只能希望當地學者的力量能足夠強悍,幫助Sci-Hub尋找到一條免費論文開放合法化的途徑。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