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北京時間2022年6月5日17時42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7小時。
按任務計劃,陳冬、劉洋、蔡旭哲3名航天員隨后將從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進入天和核心艙。
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23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的第3次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將在軌工作生活6個月,神舟十四號任務期間,將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為基本構型的太空空間站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
這次航天任務中,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鄭州大學、黑龍江大學等高校貢獻了重要力量,為“神舟”保駕護航!
清華大學
本次出征的航天員中,唯一一位女航天員劉洋,是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畢業生,曾參加過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是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員。
2012年6月,劉洋曾與另外兩名航天員景海鵬、劉旺搭乘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升空,共同完成多項在軌技術實驗并完成我國首次在軌手控交會對接,為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西安交通大學
本次出征的另兩位航天員陳冬、蔡旭哲,均為西安交通大學校友!
航天員陳冬,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工業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
航天員蔡旭哲,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工業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
陳冬,2010年5月入選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2016年10月,執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同年12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并獲“三級航天功勛獎章”。
蔡旭哲,曾任空軍某訓練基地某團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10年5月入選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此外,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航天員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劉朝霞,本科、碩士、博士均在西安交通大學就讀。
在助力“神舟飛天”任務中,還有許多交大人承擔著各項重要工作,他們中有:曾經執行過神舟七號、神舟九號、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總調度楊彥波,西安交通大學2004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校友;負責航天員健康監測的副總師劉偉波,西安交通大學1987級液壓本科、1991級液壓碩士校友;增壓輸送系統主任設計師司徒斌,西安交通大學1988級化機專業校友;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鄧一兵,西安交通大學2003級計算機系博士校友……
哈爾濱工業大學
自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哈工大持續參與神舟、天宮、天和、天舟等系列研究,數百項科技成果助力載人航天,特別是在中國空間站在軌建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發射任務中,哈工大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曾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集體獎”等多個獎項。
在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中,來自航天五院的賈世錦校友負責飛船的總體技術方案。賈世錦1995年考入航天工程與力學系,1999年保送至航天五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從神舟四號開始從事載人飛船相關研究,從神舟十二號起擔任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帶領神舟飛船不斷刷新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新高度!
多年來,哈爾濱工業大學為中國航天事業輸送了幾萬名學子,其中一大批杰出校友為載人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些杰出校友包括:“神五”發射時任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的胡世祥、欒恩杰,“神六”“神七”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總指揮尚志,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長征二號F火箭總設計師劉竹生,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范瑞祥。
在哈工大校園,蘊含航天元素的景觀隨處可見,圖書館門前的問天樹,由從太空返回的土壤和水源培育,與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問天閣遙相呼應,體現了哈工大與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緊密相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載人航天事業血脈相連,在空間站任務階段中,從“神舟”“天舟”,到“天和”“天宮”一次次發射都備受世界矚目,一項項成果都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研團隊支撐。
蘇東林團隊利用電磁干擾發射要素分析和電磁環境適應性測試評估技術,有效保障了空間站的安全運行;從保強團隊研制的先進低熱量超音頻脈沖方波超聲電弧智能化焊接裝備技術直接用于空間站多部套鋁合金管路生產;馬小兵團隊完成了空間站應用核心艙流體回路關鍵裝備的系統可靠性分析驗證和在軌極限應力壽命試驗評估工作;蔡國飆團隊自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開始航天器交會對接羽流問題研究,成果同樣應用于后續神舟十四號飛船與空間站交會對接任務中;楊立軍、富慶飛團隊參與了運載火箭某級發動機產品技術性能提升工作;張弘團隊研制的可見光及紅外目標探測跟蹤器在返回艙著陸過程中完成返回艙及航天員的地面搜救保障任務。
載人航天工程,超過三分之一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員均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友,現在,每年學校超500名畢業生進入航天系統工作。
北京理工大學
在“赴九天、探蒼穹”的征程中,一代代北理工人,前仆后繼做出突出貢獻。
“神十四”通過北理工研制的交會對接微波雷達信號處理機和微波應答機信號處理機,獲得相對定位測量信息,再通過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實現與天和核心艙對接。
長期以來,北京理工大學始終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潛心研究,刻苦攻關,大力推進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航天電子技術研究團隊研制的微波雷達信號處理機與微波應答機信號處理機已先后用于神舟八號至神舟十三號、天舟一號、天舟二號與空間實驗室/空間站的歷次空間交會對接,以及嫦娥五號月面取樣返回任務中。
在火箭高速運行過程中,傳回了高清畫面,北理工研發的高效視頻編碼技術提供了重要支持。北理工參與研制的航天員全沉浸感虛擬現實心理舒緩系統軟件將為“出差”的航天員提供心理支持、舒緩壓力、調節生活內容。
每次太空之旅背后,都有一批批北理工人,在航天一線,默默耕耘、不懈追夢。
謝光選,我校杰出校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謝光選院士;黃春平,機電學院1964屆校友,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5號火箭系統總指揮,長征二號F火箭總指揮;徐克俊,自動化學院1967屆校友,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總設計師,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原副總工程師;何宇,機電學院2007級博士校友,現任載人飛船系統總指揮;朱光辰,宇航學院1995屆校友,現任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張嶠,宇航學院2012年屆校友,現任空間站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問天實驗艙總體主任設計師。
西北工業大學
在神舟十四號飛船任務中,將繼續由天鏈二號01星扮演“衛星的衛星”和“天上的信息鏈”角色,為航天任務提供天基測控與數據中繼服務。
天鏈二號01星是我國第二代中繼衛星,其使用了基于西北工業大學陶瓷基復合材料相關技術研制的衛星輕質構件,于2019年升空入軌服役。2021年6月17日,天鏈二號01星首次亮相載人航天任務,利用其獨有的多址天線填補測控間隙,保障了神舟十二號飛船與天和核心艙的對接,實現了“天鏈牽舟會天和”,同時還保障了航天員乘組首次出艙任務的連續性。
多年來,航天領域的西北工業大學校友耕耘奮斗,此次也在各自的崗位為神舟十四的成功發射保駕護航:現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信息與電子專業總師孫勇,是學校1993級電子信息學院本科生、2008級軟件與微電子學院碩士生;現空間站核心艙數管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某衛星型號數管分系統主任設計師朱劍冰,是學校2002級計算機學院本科生,2006級計算機學院碩士生;現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柏林厚,是學校1998級航海學院本科生;現神舟載人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總體設計部(501部)研究員邵立民,組織開展空間站工程神舟十二號、十三號、十四號、十五號載人飛船并行研制工作和飛行任務準備工作,是學校航空學院1998級本科生,2002級碩士生,2004級博士生;現空間站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范高潔,負責總體飛行方案設計、軌道設計和飛控實施等,目前是空間站任務飛控試驗隊總體技術負責人,是學校航天學院2004級本科生,2008級碩士生;CZ-2F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胡海峰,全面參與了空間站建造階段發射神12~神15運載火箭的研制,是學校2001級自動化學院碩士生;771所型號副總工程師余國強,是神舟十四號任務中數管中央單元、環控數據處理裝置、醫監設備主機等多個重要設備的技術負責人,是學校1987級計算機學院本科生......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團隊聚焦前沿腐蝕監測技術,建立了首個腐蝕在線監測與智能診斷大數據平臺,通過直接監測腐蝕過程中金屬得失電子的信號,自主獲取實時連續的腐蝕信息。
在空天科技領域,團隊多次參與“天宮”與“神舟”載人系列空間站材料及部件環境適應性研究服務,開展了材料腐蝕壽命預測與快速精準評價,解決了“天宮”系列空間站重大腐蝕難題,為我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提供了保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在神舟系列飛船發射任務中,眾多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師生、校友,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航空學院余莉教授團隊長期致力于降落傘氣動減速技術研究,創新發展了透氣性傘衣氣動性能數值模擬技術、折疊織物新型建模方法、降落傘開傘過程大變形流固耦合數值模擬技術等,這些研究為神舟飛船降落傘系統的優化設計提供了強力的技術支撐,為神舟十二、十三飛船傘衣材料更改提供了關鍵數據,并應用于神舟十四降落傘系統。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離不開無數航天人攻堅克難、勇于登攀、默默奉獻。這其中,就有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友張曉萍。
張曉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儲運專業90屆本科生、96屆碩士生,畢業后一直從事航天發射場加注供氣領域的研究工作,參加了包括中國空間站、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發射任務90余次,獲得了中國航天基金會獎、探月工程先進個人等表彰和榮譽。
鄭州大學
此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有兩套面窗產品為鄭州大學研制,一套是發射過程中航天員所穿的艙內服面窗,一套是航天員在太空中進行作業所用的新一代航天面窗。
從神舟七號到剛剛發射的神舟十四號飛船,航天員使用的出艙宇航服頭盔面窗和相關塑料件都是由鄭州大學的團隊所研制。面窗組件是宇航員在外太空活動時觀察外界的窗口,可以說是宇航員的“眼睛”,它不僅要給宇航員提供一個清晰、良好的視野,也是航天員生命保障最關鍵的部件之一。
中北大學
中北大學儀器與電子學院研制的“地面測試臺”和“黑匣子”助力長征2F運載火箭成功升天,為航天強國建設增添新動能。
在地面測試階段,該校儀器與電子學院研發的數據記錄器及記錄器地面測試臺,完成了在飛行試驗前期的大型地面試驗數據記錄及回收工作;研制的交直流變換器測試臺、模擬指令變換器測試臺、圖像綜合控制器測試臺、直流變換器測試臺、指令變換器測試臺、指令盒等地面設備,為箭上單機的考核與研制提高了效率,縮短了飛行試驗的研制周期,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同時,長征2F運載火箭搭載的“黑匣子”,全部由該校儀器與電子學院研制,主要承擔了火箭飛行過程中關鍵部位力學參數的采集和多路圖像數據的存儲任務。
黑龍江大學
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順利進入太空。
由黑龍江大學現代農業與生態環境學院“甜菜高品質品種改良團隊”培育的一對甜菜單胚細胞質雄性不育系(不育率100%)和保持系種子,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啟動空間搭載實驗。
黑龍江大學現代農業與生態環境學院“甜菜高品質品種改良團隊”吳則東研究員長期從事甜菜育種研究工作,該團隊所在的課題組所育成的甜菜品種在上個世紀曾占領我國甜菜品種的半壁江山;該團隊育成的甜菜品種“甜研312”推廣面積達到50萬畝,“甜研312”育種技術創新與推廣于2014年獲得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獎二等獎以及黑龍江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2006年9月,利用航天育種衛星“實踐八號”首次搭載了甜菜品系,培育出了甜菜單胚新品種“航甜單0919”。
為中國航天人點贊!為中國高校點贊!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