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6月14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有關負責人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成效。十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持續完善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介紹研究生教育十年改革發展成效。
十年來,研究生教育緊密服務“四個面向”戰略部署,持續完善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全國800多個研究生培養單位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輸送了60多萬名博士和650多萬名碩士,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中國特色學科專業體系更加完善。新增了網絡空間安全、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國家安全學、中醫等一批一級學科和專業學位類別,工程專業學位類別由1個調整為8個,形成了涵蓋14個學科門類、113個一級學科、47個專業學位類別的學科專業目錄,覆蓋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域。為進一步支撐知識創新、科技服務和產業升級,組織開展了新一輪學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新版目錄近期即將發布實施。分類培養體系更加健全。在穩步發展學術學位的同時,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碩士專業學位授予人數占比從2012年的35%增加到2021年的58%,博士專業學位授予人數占比從5.8%增加到9%,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同等重要、分類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重點學科領域不斷加強。理工農醫類一級學科博士點從2012年的1944個增至2575個;“雙一流”建設中,理工農醫類學科占比達到78.5%。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持續加強,甲骨文等一批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冷門絕學”得到傳承發揚。
在國家急需領域主動布局人才培養項目。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主攻方向,2021年超常規布局集成電路、公共衛生等人才培養專項,今年還將繼續部署相關培養專項,有目標、有重點、成建制地培養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采取專門措施加強了黨的建設、中共黨史、考古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急需學科建設。研究編制了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包括了中華早期文明、國際傳播、量子科學與技術、高端裝備等數十個急需領域,近期即將印發實施,今后每年更新,持續增強對國家急需學科專業的響應能力。在交叉學科領域創新機制。新增交叉學科門類,出臺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對交叉學科發展作出了制度性安排,200多個學位授予單位自主設置了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雙碳等700多個交叉學科點。區域布局持續優化。服務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博士點占全國的27.6%;服務西部大開發戰略,通過政策傾斜支持,促進西部地區博士授權高校占普通本科高校的比例達到并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學科專業調整機制放管相濟,更加靈活,學科專業目錄調整周期由原來的10年縮短為5年,放權32所高水平大學自主設置學科專業,賦予所有學位授予單位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和二級學科自主設置權限。十年來,各單位自主設置了近5000個二級學科點,通過動態調整主動撤銷了1700多個學位點,約占全國學位點總數的10%,存量結構不斷優化,快速響應需求能力顯著提升。
十年來,研究生教育堅守質量生命線,培養機制改革不斷深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加強,教育質量整體上顯著提升,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能力切實增強。全面建設高質量保障體系。印發加強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建設、嚴格規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規范研究生異地培養等文件,完善質量保障制度體系。2019年以來深入開展“學位擠水”行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強化質量監管。持續開展學位點合格評估,2014—2021年撤銷103個學位授權點,196個學位授權點限期整改。加大博士學位論文抽檢力度,導師和研究生的質量意識不斷提升。
分類培養模式持續創新。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模式更加成熟,堅持開門辦研究生教育,強化政產學研協同培養,高校與科研院所、高水平企業聯合培養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認定建設了108家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探索了農業碩士“科技小院”育人模式,帶動全國高校建設科技小院300多家;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四證合一”培養模式得到了用人單位和研究生的廣泛認同。導師發展體系不斷完善。導師隊伍由2012年的29.8萬人增加到2021年的55.7萬人,結構不斷優化,質量穩步提升。構建了國家典型示范、省級重點保障、培養單位全覆蓋的三級導師培訓體系,助力導師能力提升。
課程教材建設全面加強。組織專家編寫出版各學科專業《研究生核心課程指南》,共計1500多門課程,為各學科專業研究生培養提供指導。在2021年首次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中,評選出研究生優秀教材48本。學風建設持續加強。會同中國科協連續10年面向新入學研究生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弘揚科學家精神,視頻上線后年均點擊量突破1000萬人次。科研貢獻更加突出。近年來新增院士和國家科技三大獎第一完成人中,我國自主培養的博士均占三分之二左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成員中,超過50%為在讀研究生,超過30%為在讀博士生;嫦娥飛天、蛟龍入海、高鐵飛馳、航母入列,一系列國家重大工程的背后,我國自主培養的研究生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雙一流”建設高校承擔了全國超過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碩士生培養任務,是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和科技創新人才的生力軍。“雙一流”建設各項工作有力推進,改革發展成效明顯,帶動一流大學體系加快構建。黨對高校的領導全面加強,建設高校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不斷推動黨的建設與事業發展深度融合,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一流大學建設。引進和培育了一批世界一流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比例從2015年的60%增長到2020年的72%。持續提升吸引海外人才能力,引進匯聚了一批國際頂尖學者。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持續提升,招生選拔機制改革持續深化,培養模式更加多元,培養了大批基礎學科人才和高水平復合型工科人才。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增強。
建設高校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等方面連續取得重大突破,取得了全球首座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并網發電、自主研發國內第一座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研制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研發我國首款新冠中和抗體藥物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建設高校已經連續三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3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的主要支持單位當中,有11個來自建設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成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多個高校智庫入選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和培育單位。建設47個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馬藏、儒藏、清華簡等一批重大學術研究工程取得實質性進展。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148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