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黃河撈出中國最重鐵制文物,幾百年不腐蝕,堪稱橋梁史第一
文/曉秋月夜庵
1988年,人們從黃河中打撈出最重文物,重量是金箍棒的四倍,橋梁之最。
我國歷史有著非常之大的跨度,而在這漫漫的歷史中,前人們運用他們的智慧給我們創造了豐富的遺產,不僅僅在文化上的,而且在物質上也十分的讓人豐富,而這些來自悠悠歷史中的珍寶匯集了祖先的智慧和汗水,有著非比尋常研究價值。
而這些文化遺物,這些傳承的故事,這些風塵仆仆的廟宇、宮殿,這些在歷史浪濤下屹立在我們民族精神里的,都是那么的彌足珍貴,那么美麗,那么強大,而這些也會一直傳承下去,子孫萬代,生機長存。
通常來說,大家都比較喜歡關注什么什么之最,而小編今天要為大家帶來的就是一個重量之最,我們國家最重的國寶——四頭鐵牛,這四頭鐵牛可不是有著四個頭的牛,而是分別的四頭牛,而這件文物之所以被稱為最重的文物,是因為它保守估計就重達一百二十噸。
單單只是一個數字可能沒那么震撼,讓我們來換算一下,一噸等于兩千斤,一百二十噸就是二十四萬斤,也就是說每頭鐵牛都有六萬斤重。接下來我們來做下對比,大家都知道齊天大圣的定海神針重量幾何,是一萬三千五百斤,而這鐵牛竟然有著四根之重,要知道這可是定海神針,孫悟空當年拔起它來都是花了大力氣,引得東海海浪滔天,可想而知這鐵牛有多重了吧。
那么這鐵牛究竟是用來做什么的呢?為什么要鑄造的如此之大,這就要看一下,這鐵牛的出土位置了。
這四頭鐵牛現保存于山西蒲州古城,而通過地圖我們了解到蒲州靠近黃河邊上,又處在中條山附近,是重要的交通重鎮,所以基本上每個朝代都會在那里修建橋梁,連通兩岸。
但是古時候,技術不像現在那么發達,像在黃河上建橋是相當困難的,沒有機器只靠人力的祖先們,只好建造浮橋,但浮橋又不牢固,人們無法安全的行走。
于是,智慧的前人想出了比較有效的解決方法,他們鑄造了四頭巨型鐵牛,將它們用作橋樁放在兩岸,然后將橋修在鐵牛上,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人們安全的通行,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有四頭鐵牛的原因,盡管最后這座橋依然是被毀了,但是鐵牛卻保存了下來,無人看管,就這么沉默在了黃河的泥沙之中。都知道鐵是容易腐蝕的,但是這四個鐵牛歷經幾百年黃河水的沖刷卻依然沒事,可以看出古代工人的手藝精巧。
而這四頭鐵牛重見天日,則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于黃河水位下降,人們才得以重新見到這巨大的鐵獸。而在對它們的打撈工作上也十分的讓人頭疼,因其巨大的重量,人們打撈的時候不得不萬分小心。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