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是一種文明、一種素養,它有著凈化社會的功能。”在日前舉行的第11屆北京科學傳播創新與發展論壇暨2013年北京科學嘉年華國際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指出,重視科學普及和重視科學技術創新同樣重要。
劉嘉麒在報告中講道:“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科學發展史,科學無時無處不在。但是科學只有被認識、被掌握才能為人們所用,并發揮其功能。”
“任何人都不可能生而知之。”劉嘉麒說,社會要發展,離不開科學傳播和知識普及。
他同時坦言,中國目前面臨著艱巨的科普任務。
“在中國13億多人口中,有9億多農民、1.3億貧困人口,還有1.1億文盲。”劉嘉麒給出了這樣一組數字。
而據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2010年我國具有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僅為3.27%,相當于發達國家上世紀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的水平;而美國的同期比例為25%,差距甚大。
“這說明我們不僅在科學技術水平方面落后于發達國家,在科學普及方面也同樣落后于它們。”劉嘉麒指出,“當前我們的教育和科學普及任務非常繁重。”
2002年6月29日,我國頒布并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旨在加強科學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翌年,中國科協組織全國學會和地方科協在全國開展科普日活動,并于2005年將9月的第三個公休日設為“全國科普日”.
全國廣泛開展的科普活動受到了公眾的熱切歡迎,有力推動了科學傳播事業。劉嘉麒說,這同時也表明,科學傳播是大眾的企盼。
“二十幾年前,我們舉辦一個大型會議,所有的通訊全是靠硬盤打字機和刻鋼板,然后再用蠟紙在油墨機上復印。直到1991年,我們費好大勁才搞到一臺‘286’電腦和一部‘大哥大'.”劉嘉麒講述了科技發展和傳播帶來的巨大變化,“曾幾何時,'286’不見了,‘大哥大’也進了博物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數以億計的電腦和手機。”
“科學技術一旦被廣大群眾所掌握、應用,就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生命力。”劉嘉麒說,“這彰顯了科普的力量,從這個角度說,科學普及的重要性不亞于科研創新。”
而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網民最多的國家。劉嘉麒認為,這表明,廣大民眾有極大的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
他指出,公眾不僅在生產、生活中期盼科學,在旅游觀光中也渴望學到知識,觸摸科學。
“在許多景點和文化勝地,很多觀眾、游客常常對一些自然景觀和現象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希望得到解答,希望能學到科學知識。”劉嘉麒話鋒一轉,“遺憾的是,我們許多游覽地乃至文化古跡,既缺科學,又少文化,甚至帶著庸俗的迷信和偽科學色彩。”
“正如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所說:‘科學普及所放棄的空間,很快就會被偽科學占領。’”劉嘉麒總結道,“營造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環境,弘揚科學精神和文化氛圍,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責任編輯:郭靜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月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郭靜 電話:010-82387968-802
QQ: 815397784 郵箱:guojing733@163.com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