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微觀航母之裝甲防護
    2016-08-24 11:55:23 作者:希弦 來源:《兵器知識》 分享至:

        二戰(zhàn)時期,航母的裝甲防護側重方向首先就是“水平防護”,應對的就是敵方航空兵的空中垂直攻擊。這時期艦載機對航母的主要攻擊方式是俯沖轟炸,艦載機在航母上空俯沖投彈,炸彈借助俯沖的動能對飛行甲板進行動能穿甲和爆破殺傷。到了二戰(zhàn)末期,美英海軍的航母還要面對日本“神風”特攻隊俯沖撞擊的自殺式攻擊。而航母上的機庫和飛行甲板就是航母戰(zhàn)斗力的直接體現(xiàn),所以航母的“水平防護”就是針對機庫和飛行甲板的防護,直接體現(xiàn)就是增加兩者防護裝甲的厚度。在敵方航空兵的威脅下,強化的飛行甲板可將空襲彈藥的爆炸阻止在飛行甲板之上,保護了下面的航母機庫,將危害降到最低,以后對艦體的修復也會更容易些。但這種絕對正確的防護理念,落實到航母艦體結構的具體設計上,會存在著平衡取舍的難題。


        增強航母飛行甲板的防護,也就是提高飛行甲板的厚度。但厚度的增加,隨之量變引起質變的就是整艦裝甲重量上的增加。即便航母飛行甲板的厚度只是50或60毫米,較于同時期的巡洋艦乃至戰(zhàn)列艦的側舷裝甲都不值一提,但考慮到航母飛行甲板巨大的面積,最終換算出的裝甲重量對于當時2萬、3萬噸排水量的航母來說幾乎就是不可承受的。


        裝甲重量的增加,也意味著航母排水量的增加,這對于建造成本的增加還是可以接受的,不可接受的是對航母其它方面性能的犧牲。在飛行甲板上增加的重量,直接增高了艦體的重心,嚴重影響了航母的航行性能和操縱性。裝甲重量的增加,自然要以占用艦載機、武器彈藥和燃油武器的裝載空間重量為代價。因此,增強航母的水平防護、提高防護裝甲的厚度,同樣要考慮“度”的問題。畢竟,隨著彈藥對甲板的貫穿能力的提升,在越來越強的彈藥威力面前,以犧牲航母其它的性能來一味地增加裝甲厚度已不是萬全之策。


        也正是因為航母的水平防護與航母的艦載機搭載量、航速等性能上存在很難調(diào)和的矛盾,所以美國海軍在30年代時對航母的防護幾乎是放棄的,將勝利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先發(fā)制人的“全甲板攻擊”,在最短的時間放出最大的攻擊機群來完成對敵方航母的致命一擊。雖然,后來的美國航母在防護上不再這么激進極端,但適度折中的航母防護還是要讓步于“全甲板攻擊”理念,來保證艦載機搭載量和艦載機的快速起飛能力。所以,我們看到,在相當長時期內(nèi)美國航母在艦體結構的強度甲板上鋪設的飛行甲板都是木質的。這樣的飛行甲板對落在上面的炸彈幾乎談不上什么防護,但在戰(zhàn)時受損后更方便搶修更換,能快速恢復艦載機起降能力。


        而同期的英國海軍對航母的裝甲防護有著與美國截然不同的理念。對于航母裝甲防護高度重視的英國海軍,30年代中期提出了“裝甲航空母艦”的概念。防護的“度”是使航母的飛行甲板能夠經(jīng)受住輕巡洋艦的152毫米炮彈、皇家空軍當時使用的227千克(500磅)重磅炸彈的打擊。而且與美日海軍的主流做法不同,英國海軍的航母是直接以飛行甲板為強度甲板。所以在英國裝甲航母的艦體內(nèi)部,由76毫米厚的飛行甲板和110毫米厚的側舷裝甲組成了封閉式的機庫,加之艦體內(nèi)部艙壁還有64~76毫米厚的分隔組成的“防火走廊”,整個機庫宛如堅不可摧的大鋼箱。其裝甲防護能力,可以抵御454千克(1 000磅)炸彈的直接命中,基本解決了航母因炸彈洞穿飛行甲板、落入機庫爆炸造成損傷的問題。但這樣的“重裝”防護是以犧牲航母的其它性能為代價的。

     

    0025f4bf2f86e5b727a94b23c561d034.jpg


        以最具代表性的英國裝甲航母“光輝”級為例,“光輝”級的艦體重量在5 000噸左右,但防御裝甲的重量竟達到了1 500噸,因此造成的排水量增加和干舷過低,只能通過縮短全艦長和機庫尺寸來“亡羊補牢”。“光輝”級航母雖然排水量比“皇家方舟”號多1 000噸,但機庫尺寸卻小了40%,僅能設置一層機庫和容納33架艦載機,機庫的高度也限制了以后更新、更大的艦載機上艦的可能。


        但“光輝”級的實戰(zhàn)表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裝甲航母設計上的通過犧牲航空作戰(zhàn)能力所換取的生存能力。1941年1月6日,以“光輝”號裝甲航母為首的英國海軍編隊在為5艘給北非戰(zhàn)場運送物資的商船護航時,遭到了德國空軍43架Ju-87俯沖轟炸機的攻擊。在空前猛烈的轟炸中,“光輝”號的飛行甲板被500千克的重磅炸彈穿透了,甲板上沒有裝甲防護的升降機被命中塌陷,機庫這個“裝甲箱”也變得千瘡百孔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不過,“光輝”號的裝甲結構還是經(jīng)受住了這次空前密集的空中火力打擊,其裝甲結構保證了這艘航母的損管消防作業(yè)的展開,特別是艦體內(nèi)部的航空汽油艙沒有破裂受損(否則汽油蒸汽就是一顆內(nèi)部重磅炸彈),最終通過艦員們訓練有素的“搶救”,“光輝”號上的危險局面得到了控制,靠自身動力駛入了馬耳他瓦萊塔的大港,并最終撲滅了艦上的大火進行了應急修理。在瓦萊塔,“光輝”號又被再度來襲的德軍飛機命中了兩枚炸彈,該艦的機庫、甲板和上層建筑都遭到了嚴重毀傷。1月23日傍晚,遍體鱗傷但生命頑強的“光輝”號借助夜色離開了馬耳他,以25 節(jié)的航速經(jīng)蘇伊士運河和好望角前往美國,進入諾福克海軍船廠大修,最后在1941年底返回戰(zhàn)斗崗位。


        而后的1944年秋,盟軍在大西洋取得了壓倒性的優(yōu)勢后,3艘“光輝”級航母悉數(shù)調(diào)往遠東組成英國太平洋艦隊參加對日的作戰(zhàn)。“光輝”號的姊妹艦“勝利”號、“可畏”號在戰(zhàn)斗中都遭到了日軍“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式攻擊,不過都未造成嚴重損傷,修復后又重新投入了作戰(zhàn)。這也是對裝甲航母生存能力的又一個側面體現(xiàn)。


        對于“光輝”號1941年的這次死里逃生,毫無爭議的事實就是,裝甲航母“光輝”號展現(xiàn)出了比同期其它任何一型航母都要強的生存能力。但辯證來看,對于裝甲航母的設計理念也不免會有這樣的疑問,若“光輝”號奉行的是美國航母的“全甲板攻擊”,采用輕防護的機庫也就能搭載更多的戰(zhàn)斗機,那么這次面對來犯的Ju-87“斯圖卡”俯沖轟炸機,“光輝”號就可以做到主動出擊,將機動笨拙的“斯圖卡”擊落或驅逐,而不是只有被動挨炸的招架之力。而這樣的疑問,凸顯的正是航母同時兼顧防御與進攻的困難。

     

    2


        在英國的“光輝”級裝甲航母陸續(xù)入役的同期,亞洲的日本在“大鳳”號航母上也選擇了重裝甲防護的設計理念,只不過與英國裝甲航母將機庫打造為“裝甲箱”的思路迥異。日本在“大鳳”號航母上選擇了將飛行甲板來作為防御的重點,并且日本軍方還提出了遠比英國海軍苛刻的防護標準。不過,較于在戰(zhàn)場上的“光輝”級的全身而退,將裝甲防護性能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的“大鳳”號,這艘強調(diào)生存性、高防護的大型重裝甲“不沉の空母”,卻似乎受到了命運的捉弄……“大鳳”號是二戰(zhàn)中日本海軍建造的最為現(xiàn)代化的大型航母,設計上一改日本航母的傳統(tǒng)。日本海軍航母的命名規(guī)則,艦隊航母通常是以龍、鶴來命名,如“云龍”、“飛龍”、“翔鶴”等,設計上由商船或軍艦改造而來的航母多以鷹、鳳命名,如“隼鷹”、“云鷹”、“瑞鳳”等。但這艘列入1939年度《丸四艦艇補充計劃》的重防護的艦隊航母卻是以“大鳳”為名。“大鳳”的命名,自然也是祥瑞的名字,寓意著體型龐大、雄偉強健的大鳥,這也與“大鳳”號29 300噸的標準排水量相稱。

     

    3


        “大鳳”號可謂是集多種創(chuàng)新設計、技術精華于一身,這其中就包括“封閉式艦艏”,這也是與上文中的英國航母的聯(lián)系之處。因為世界上第一種使用封閉式艦艏的航母是英國海軍1932年建造的“競技神”號,而“大鳳”號是唯一安裝了封閉式艦艏的日本航母。采用封閉式艦艏給“大鳳”號設計上帶來的收益之一就是飛行甲板得以向前延伸,257.5米長的飛行甲板是日本海軍航母中最長的。而“大鳳”號與英國裝甲航母最大的聯(lián)系是“重防護”,而且在裝甲防護的“度”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鳳”號的裝甲防御系統(tǒng)是圍繞飛行甲板展開的,在日本海軍的最初設想中是用裝甲覆蓋整個飛行甲板,以達到最全面的防護效果。這當然也會遇到與英國裝甲航母一樣的艦體重心升高、影響航母的穩(wěn)定性和機動性等問題。


        所以,“大鳳”號的裝甲防護只能退而求其次,采取飛行甲板局部重點防護的策略,只在前后升降機之間的飛行甲板上鋪設防護裝甲,以確保艦載機起飛時所需的最小限度的飛行甲板能夠得到足夠的保護。

     

        “大鳳”號飛行甲板的裝甲防護在初期設計中,前后升降機間的防護裝甲形式是兩端窄中央逐漸變寬,覆蓋了整個甲板面積的50%,裝甲厚度是60毫米。這樣的防護能夠抵御從700米高度投下的500千克炸彈。但日本海軍對這樣的防護水平很不滿意,軍方對“大鳳”號的防護能力的預期是非常之高的,那就是能夠防御在1 300米高度俯沖投下的800千克炸彈和在4 000米高度投下的500千克炸彈的水平轟炸。因此,在隨后升級的“大鳳”號飛行甲板防護方案中,防護裝甲在對飛行甲板的防護面積拓寬的同時,厚度也做了大幅提升,采用了雙層裝甲結構的75毫米防護裝甲加一層20毫米特種裝甲。這樣的裝甲厚度足以抵御500千克炸彈的命中,但軍方仍然認為無法應對高空水平轟炸,不過最后還是放棄了繼續(xù)強化裝甲的想法。畢竟,100毫米以上的裝甲將嚴重影響“大鳳”號的性能,而且戰(zhàn)場上的高空水平轟炸雖然威力大于俯沖轟炸,但命中率低,美軍更多的是以500千克的炸彈實施俯沖轟炸。


        “大鳳”號對飛行甲板防護的精心設計,不僅限于這95毫米厚度裝甲的鋪設。為增強飛行甲板的結構強度,“大鳳”號取消了中部升降機,飛行甲板前后兩部升降機還鋪設了兩層25毫米特種裝甲,這也使得升降機的重量達到100噸。而且,“大鳳”號對飛行甲板下面機庫的裝甲防護也沒有忽視,不僅在機庫頂部鋪設了10毫米特種鋼板,還在飛行甲板和機庫頂部之間預留了70厘米的空間,以緩解落在飛行甲板上的炸彈對機庫的爆炸沖擊。另外,自詡為“不沉の空母”的“大鳳”號,在艦橋、動力艙、燃料庫、彈藥庫等核心重點艙室也是重甲護身。


        相對而言,“大鳳”號的側舷裝甲稍顯薄弱,上部為165毫米,自上而下變薄為下部的55毫米(另一說法是,70~185毫米)。不過,“大鳳”號在舷側的中央部位設置了兩道22毫米的防護隔壁,外側隔艙內(nèi)注入油水,形成1米厚的重油保護層,能夠吸收30%的魚雷爆炸威力。而且,“大鳳”號是雙重船底,輪機艙、動力艙、彈藥庫等處都采用了多層舷側隔壁結構,所以才會有“川崎神戶造船廠的員工自信地認為,‘大鳳’號即使挨上10~20枚魚雷也不會沉沒”一說。但日本人在“大鳳”號航母上這般精細嚴密的防護設計,構建的應對水面、水下各種威脅的多重防護,最終換來的卻是:一枚魚雷引發(fā)的“蝴蝶效應”,終結了“不沉の空母”。

     

    4


        1944年6月19日上午,馬里亞納海戰(zhàn)中作為小澤第1機動艦隊旗艦的“大鳳”號,高懸Z字旗,與“翔鶴”號、“瑞鶴”號共同放飛出了最大的艦載機攻擊群,這時的“大鳳”號處于美國海軍艦載機攻擊的“安全”范圍之外。但在8時09分,水下蟄伏的美軍潛艇“大青花魚”號(USS Albacore,SS-218)以“大鳳”號為目標發(fā)射了6枚魚雷,前5枚均未命中,第6枚命中了“大鳳”號前部升降機的右舷。雖然“大青花魚”號的這枚MK14魚雷,對于“大鳳”號來說似乎只是“隔靴搔癢”,并未造成重大傷害,但爆炸的沖擊還是使得前部的升降機出現(xiàn)故障,卡在了升降的中途,爆炸的沖擊還震裂了右舷前部油艙壁。而這兩處看似不相關的小傷,最終卻將“大鳳”號這座海上裝甲堡壘從內(nèi)部引爆。


        前升降機的故障,導致了飛行甲板在前升降機處出現(xiàn)了大空洞,影響了艦載機的起降作業(yè),“大鳳”號的艦員們就用各種材料填補了前升降機口。這在保證飛行甲板恢復了起降作業(yè)條件時,也使得飛行甲板下的機庫成為了密封的艙室。此間,“大鳳”號右舷前部油艙壁的破裂,造成了燃油的不斷揮發(fā)并在密閉的機庫內(nèi)積聚,揮發(fā)油氣造成了人員中毒,但更危險的是揮發(fā)的油氣成為了艦體內(nèi)部的重磅炸彈。這樣危險的局面,1941年Ju-87轟炸下的“光輝”號也曾面對。而此時的“大鳳”號,距離殺身之禍、命運捉弄、結局凄慘只差那么一個小小的火星。下午2點32分后,“大鳳”號全艦大爆炸!


        “大鳳”號,自1944年3月7日正式入役日本海軍短短三個月的服役生涯中,裝甲防護并沒有經(jīng)受嚴峻的考驗!這對于作為重裝甲防護航母的“大鳳”號而言,亦或說是強烈諷刺吧!雖說“大青花魚”號的魚雷并未直接終結了“大鳳”號,但“大鳳”號的戰(zhàn)沉還是為魚雷又增加了一個戰(zhàn)例。而盤點二戰(zhàn)時期航母被擊沉或擊傷的戰(zhàn)例,對航母造成損傷的各種武器彈藥中,占最大比例的正是魚雷。因此,在矛與盾的攻防中,二戰(zhàn)航母針對水下魚雷的防護,以及戰(zhàn)后反艦導彈興起使航母對舷側防護的重視,將會是下期《微觀航母》行文的重點。


       
    航母裝甲防護結構形式的變遷


        包括航母在內(nèi)的大型水面艦艇的裝甲防護,也隨著艦艇技術的發(fā)展共同進步著,而且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由于技術水平和海戰(zhàn)武器的不同,裝甲防護的結構形式也有所不同。在飛機問世以前,大型戰(zhàn)列艦的裝甲防護主要是舷側外掛254~508毫米的“裝甲防護帶”,來防御大口徑火炮平射的穿甲彈。水下防雷艙結構也很早就在大型戰(zhàn)列艦上出現(xiàn),以抵御魚雷的攻擊,為了強化防雷效果,還會增加一道水下外凸艙室(也就是“防雷突出部”),使防雷的進深加大,提高了水下防護能力。


        隨著飛機在戰(zhàn)爭中的應用,航空炸彈對艦艇構成了較大威脅,艦艇的甲板防護在一戰(zhàn)后也得到了廣泛重視。而二戰(zhàn)早期以及戰(zhàn)前的各國航母,在設計和建造上還多由戰(zhàn)列艦改裝而來,所以也重視水下防雷艙和飛行甲板的裝甲防護。不過,這時期航母的設計還在延續(xù)傳統(tǒng)的視距內(nèi)艦炮對轟的海戰(zhàn)思維,被認為還會參與水面的炮戰(zhàn),所以航母水線附近的舷側依舊做了裝甲防護上的重點強化,艦上還保留了大口徑主炮。


        二戰(zhàn)后,重炮巨艦的海戰(zhàn)模式成為了過去時,可航母剛稱霸海洋不久,就面臨著導彈技術的興起。在“導彈萬能論”盛行時也在散播著“航母無用論”,特別是反艦導彈已經(jīng)開始對航母的戰(zhàn)場生存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加之,二戰(zhàn)時期“航母殺手”的魚雷依舊還是老麻煩。所以,在戰(zhàn)后新一輪的生存危機中,航母裝甲防護的結構形式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總結說來就是舷側裝甲防護帶的取消,和“防雷艙”這種多艙防護結構在舷側防護上更大范圍的應用。


        這樣的裝甲防護結構變化在美國60年代建造的“福萊斯特”級航母上開始體現(xiàn)。在“福萊斯特”級航母的裝甲防護結構剖視圖上,過去“重點加粗”了的舷側裝甲防護帶取消了,代表著多艙防護結構中縱壁的“細線”不斷向艦體上部延伸。這種改變與現(xiàn)代的海戰(zhàn)模式和反艦武器的攻擊特點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性。

     

    5


        現(xiàn)代反艦導彈為了增強攻擊的隱蔽性、提高突防能力和毀傷效能,多采用末端掠海飛行、末端超音速突防,以及對艦體舷側近水線部位的攻擊模式。而且反艦導彈的戰(zhàn)斗部或是半穿甲或是聚能裝藥破甲戰(zhàn)斗部,過去以增加裝甲厚度的方式來防御反艦導彈已經(jīng)行不通了,已經(jīng)很難做到被擊中后不受損傷。所以舷側的防護轉變?yōu)閷⒉豢杀苊獾氖軗p或毀傷控制在允許的局部范圍內(nèi),通過多道內(nèi)部艙壁來保持艦體的水密,提高艦艇的生存能力和作戰(zhàn)能力,也就是多艙防護結構在航母舷側防護中得到廣泛應用。而說到多艙防護結構,還要從典型的防雷艙說起。


       
    魚雷的毀傷與“多艙防護”的防雷艙


        相較于反艦導彈貫穿艦體外板后在艦體內(nèi)部的引爆,魚雷的毀傷效應則更為復雜,特別是魚雷攻擊的是艦體的水線下。當魚雷與艦艇在水下接觸爆炸時,爆炸產(chǎn)物和水中沖擊波直接作用在艦艇殼體上,會導致艦體的較大破口或大面積塑性變形,嚴重的會導致斷艏、斷艉、艦體從中部的折斷;在爆炸區(qū)域,強烈爆炸沖擊波與大量高速破片可能導致艦上設備、管系、人員等的嚴重損傷,或者電器設備的短路起火、彈藥和油氣的爆炸等更嚴重后果;當爆炸的沖擊波作用于充滿液體的艙室時,沖擊波還會通過艙內(nèi)液體向其它艦體部位擴散。

     

    6


        即便是魚雷與艦體發(fā)生非接觸性的爆炸,沖擊波和水中氣泡載荷同時作用在艦艇上時,也會造成艦體局部的破口、裂縫、變形等損傷,特別是氣泡載荷對艦艇的強烈震動,將會對艦體的結構強度、艦上的精密設備和人員造成更大范圍的損傷。如果再遇到惡劣海況,受損艦艇還會因為艦體的升沉、縱橫搖運動的疊加,受到二次損傷,乃至引發(fā)因艦體局部受損造成的整艦的結構毀傷。


        所以,以防雷艙為代表的“多艙防護”有著如下的結構來應對魚雷的毀傷。


        在艦體外板內(nèi)設置空艙,內(nèi)部交錯布置著隔板(扶強材),為第一道防線,給接觸爆炸或被穿透的外板提供變形空間,供爆炸后產(chǎn)生的氣浪膨脹,從而迅速減弱沖擊波的壓力,該艙稱為膨脹艙。空艙再向內(nèi)為常滿的液艙,裝有水或重油,用于吸收魚雷的戰(zhàn)斗部爆炸后將外板炸壞產(chǎn)生的高速碎片和彈片,衰減破片彈片的速度,防止破壞內(nèi)層防護縱隔壁。液艙內(nèi)部還可根據(jù)防護需求再設置第二個空艙,進一步吸收爆炸沖擊波和氣泡脈動的能量,降低作用于內(nèi)層防護縱隔壁的沖擊壓力,該艙稱為吸能艙。吸能艙再往艦體內(nèi)部設置的是第三空艙和防護縱隔壁,作為多艙防護結構的最后一道防線,再次阻隔沖擊波及破片對內(nèi)層艦體的破壞,對艦艇的生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空艙可供防護縱隔壁作較大的塑性變形以更有效地吸收爆炸能量,保證軍艦內(nèi)部艙室不進水,所以這層艙室的功能上還要兼顧著水密。多艙防護結構中的防護縱隔壁是舷側多艙防護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可犧牲結構,通過破損和大的塑性變形來大量吸收沖擊波能量,達到保護舷側內(nèi)部艙室的作用,是舷側防護結構中吸能的主要力量。防護縱隔壁的厚度為35~50毫米,其材料為高強度的特種裝甲鋼。


        上述的膨脹艙、吸能艙和水密艙,是以功能屬性來劃分的。而隨著新材料和新結構形式的出現(xiàn),這種多艙防護結構在航母上也在調(diào)整與改進。比如說,從剖視圖上來看,“福萊斯特”級的多艙防護結構是5個艙室的結構形式,而到了“尼米茲”級航母上則變成了更為分明的3個。從并不算多的船塢中航母建造的相關照片來看,“尼米茲”級舷側防護結構的這3個艙室,最外側的是膨脹吸能的空艙,內(nèi)部的是大小液艙,裝載燃油和淡水,平時作為航母上的必要艙容,在需要時則通過液體的阻抗特性進一步衰減沖擊波能量。而且小液艙內(nèi)還有相對密布的隔板構件,也成為了艦體內(nèi)部重要艙室的有力屏障。


        這種“多艙防護”理念也體現(xiàn)在航母的船底結構中。航母的船底承受著建造中塢墩的反力、結構上的總縱彎曲力矩、外部靜水壓力、航行時的波浪拍擊力和螺旋槳水動力等動力負載,所以航母的船底都要通過雙層(甚至三層)結構來重點強化。在兩層船底之間是橫縱密布排列的加強用肋板、縱桁等構件,在遭到水下攻擊、爆炸沖擊時,通過雙層底與內(nèi)部構件的變形來吸收爆炸能量、控制毀傷向艦體內(nèi)部的擴散。


       
    航母裝甲防護設計的方法論


        對作戰(zhàn)能力有著較大影響的艙室,顯然也包括航母甲板上最顯眼的右舷的艦島。但艦島是密布各種雷達天線、電子設備和開設了大量周向舷窗的地方,顯然艦島又是特別容易被毀傷、防護上又沒法做強的地方。


        航母上的裝甲防護,除了“多艙防護”、雙層底和密布整艦的水密艙這種“以柔克剛”的防護外,還要對艦上諸多重點艙室進行“硬碰硬”的裝甲防護上的全面強化。所謂航母上的重點艙室,是指對作戰(zhàn)、生存、機動有著較大影響和威脅的艙室,比如作戰(zhàn)指揮室、艦島、機庫、核反應堆、彈藥艙、燃油艙、動力艙、主機艙等。這些艙室,根據(jù)其對作戰(zhàn)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影響,防御的武器類型、最終允許的毀傷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來綜合衡量,評定相應的防護等級。比如說,對航母上的核動力艙、主機艙的防護就要力爭做到最后一層防護縱隔壁不被擊穿或發(fā)生大的變形,不會有毀傷破片、彈片、氣體進入;而像作戰(zhàn)指揮艙、彈藥庫等艙室,則可以允許防護縱隔壁上出現(xiàn)破損,但是不允許彈片、破片的飛入,以防對關鍵設備和人員的傷害,嚴防彈藥庫被引爆;相對而言,像機庫、燃油艙這類艙室的防護等級可以再次之,可以允許少量低速彈片、破片的飛入,但不能引起艙內(nèi)燃燒或爆炸。

     

    8


        而對這些艙室的裝甲防護強化,也就是增加特種裝甲鋼艙壁的厚度,再敷設凱夫拉材質裝甲或陶瓷與鋼的復合裝甲。


        可見,航母的裝甲防護,不論是多艙防護結構、雙船底,還是針對重點艙室的防護等級,都體現(xiàn)了選擇性的取舍、體現(xiàn)著裝甲防護要與航母艦體的總體設計相協(xié)調(diào)。


        這是因為航母的空間和作為海上平臺的浮力都是有限的,當這些有限的資源配置給航母的各個子系統(tǒng)時,即便是關乎航母生存性的裝甲防護,也會有所限制約束。另外還可以看出,航母上的裝甲防護結構是與艦體結構相互交叉的,是與艦體結構和強度要求相適應的。一定條件下,艦體結構也可起到裝甲防護的作用,而裝甲防護結構又可兼作艦體結構,共同保證艦體的結構強度。


        關于航母裝甲防護的上述文字都還只是紙上談兵的概括性介紹,將“多艙防護結構”等概念落實到實際航母的設計建造時還需要更為嚴密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和復雜的實船爆破毀傷試驗,需要將“多艙防護結構”落實為結構形式、艙室寬度、艙室布置、防護壁板厚等詳細具體的參數(shù)。像美國這樣的航母大國,還通過對“獨立”號、“薩拉托加”號、“美國”號航母進行了實船實爆試驗,測試航母在遭受空中、水面、水下的各類型武器飽和攻擊時的艦體穩(wěn)定性能,特別是艦體防護結構的防護效能,獲得了大量接近于實戰(zhàn)的參考數(shù)據(jù)。這些試驗反饋最終將會在新一代“福特”級航母的防護結構設計上有所體現(xiàn)。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等方面的國內(nèi)外最新動態(tài),我們網(wǎng)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lián)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
    ecorr_org@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本網(wǎng)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中文免费码 | 在线播放中文有码国产 | 午夜a级日本一区 | 亚洲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