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 30 年代建造的美國俄勒岡州Alsea 海灣上的多拱大橋,施工質量很好,但因混凝土的水灰比太大,較短時間內大量氯離子侵入混凝土,導致鋼筋嚴重銹蝕,引起結構損壞。用傳統的方法局部修補破壞處,不久就發現修補處的附近鋼筋又加劇腐蝕,不得不拆除、更換。
1962 ~ 1964 年,Gjorv 對 挪 威 大約 700 座混凝土結構作了耐久性調查,當時已使用 20 ~ 50 年的鉆 2/3,在浪濺區,混凝土立柱顯示破損的斷面損失率大于 30% 的占 14%,斷面損失率為10% ~ 30% 的占 24%,板和梁鋼筋腐蝕引起嚴重破損的占 20%。
在阿拉伯海灣和紅海上建造的大量海工混凝土結構,由于氣溫高,在含鹽、干熱、多風的白晝,混凝土表面溫度高達 50℃,而晚上涼得結露,晝夜溫差很大,構成了特別嚴重侵蝕環境,加上混凝土等級和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夠,施工質量差等原因,往往在使用的第一年后鋼筋就遭到嚴重腐蝕。
印度孟買某河上的第一座橋是后張預應力混凝土橋,上干預應力筋過早地發生嚴重腐蝕,不得不重修第二座橋。
第二座橋預應力筋在安裝前就為大氣中的鹽分所污染,灌注的水泥漿又用了咸水,因而不到 10 年所有的鋼筋、預應力筋及其套管都遭到了嚴重腐蝕破壞。
原 西 德 有 兩 座 橋 梁,1953 年 建成后幾小時內預應力鋼絲突然脆斷,1955 年又出現同樣的事故,原西德1935 ~ 1937 年建成的位于火車站鐵路之上的公路橋梁,梁中配置預應力鋼筋,由于該橋經常受蒸汽機車的煤煙作用,在二氧化硫煙氣和濕氣的影響下,鋼筋和錨固件銹蝕嚴重,預應力損失約達35%, 主梁裂縫寬度達 0.18mm, 最大撓度達 12mm,不得不拆除重建。
前南斯拉夫一座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公路橋,于 1957 年建成,部分采用體外預應力,有 6m 長的支座附近矩形段穿過混凝土體,1957 年 10 月施加預應力時,因冬季來臨未來得及噴射混凝土保護層,張拉后經 5 ~ 6 個月,發生鋼絲自行斷裂事故。
美國南部海岸的一幢 11 層住宅樓 ,建于上世紀 80 年代初,采用后張雙向無粘結預應力板,1993 年發現張拉端錨具及其附近鋼絞線銹蝕,不得不進行維修;位于沙特阿拉伯東部的一條冷卻用水輸送渠道,采用直徑為 2m 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虹吸管,在完全投入使用前就發現鋼筋存在腐蝕現象,運行 2 ~ 3年后鋼筋斷面損失了 1/4。

德國柏林議會大廈預應力混凝土屋頂曾經倒塌,調查表明,其原因是預應力鋼絲孔道灌漿質量不好,發生很少見的預應力鋼絲氫脆破壞現象。
我國二十世紀 60 年代曾對華南、華東地區沿海 27 座鋼筋混凝土結構進行調查表明 , 因鋼筋銹蝕導致結構損壞的 74%, 第四航務工程局科研所對我國華南 18 座使用 7 ~ 25 年的鋼筋混凝土海港碼頭的調查結果 , 發現 89% 的碼頭出現鋼筋銹蝕,只有兩座水灰比較低的碼頭尚基本完好。
對華南地區 C 港和 Z 港共 20 個泊位進行腐蝕破壞情況的調查表明,二十世紀 80 年代建成的許多碼頭,使用5 ~ 14 年后,普遍出現寬度為 1 ~ 3mm的順筋裂縫,其中最嚴重部分碼頭,由于未按規定設計施工,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足,僅使用 12 年和 14 年,己發生嚴重的銹蝕損壞,碼頭的縱橫梁普遍發生了寬度大于 3mm 的順筋銹蝕裂縫,損壞率高達 80% 以上,即使按設計施工的碼頭,也有使用僅 5 年便開始出現了順筋裂縫。
青島市發生過一 16 層混凝土結構大樓鋼筋腐蝕工程事故 , 該大樓位于海邊,離海岸不足 100m, 建筑面積 10700 ㎡ ,結構形式為現澆剪力墻密肋樓蓋,肋間填充輕質加氣混凝土塊,1989 年 11 月竣工,1990 年 4 月交付使用。3 年后樓蓋鋼筋嚴重腐蝕,致使結構失效,16層樓蓋全部拆卸。經分析,其氯離子遠超標,設計上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摻入鋼筋阻銹劑等,施工質量低劣,是很快造成結構耐久性失效的重要原因。
深圳赤灣港,自 1982 年建設以來,雖然一直十分重視碼頭的耐久性設計與施工,但到 1997 年底進行檢測時,發現使用 10 年左右的碼頭鋼筋混凝土構件普遍出現耐久性問題,構件銹裂或剝落,雖然銹脹開裂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偏低(設計為 50 ~ 70mm,實際為 20 ~ 90mm),但即使按設計保證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恐怕也難以滿足設計使用期 50 年的要求。
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方面也出現過不少破壞實例,我國呼和浩特鐵路局呼和浩特西機務段的中檢庫屋頂為高強鋼絲束配筋的 21m 跨預應力梯形屋架,由于灌漿內摻 5%CaCl, 且灌漿不徹底,并在蒸汽機車的噴煙排氣的作用下,使用10 年后,于 1972 年 2 月 11 日屋架塌落,鋼絲束早在幾年前就陸續被銹蝕斷裂,最后一次拉斷時,僅有 7 根鋼絲。

我國鋼筋混凝土耐久性災害最嚴重的在沿海地區,我國海岸線很長,存在著廣泛的“鹽害”環境,廣西沿海某大橋,位于海水與淡水交匯處,建成運行僅 4 年便出現鋼筋銹蝕,主要原因為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足,混凝土水灰比過大,設計時未采取有效的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經評定該橋安全使用期僅為 7 年。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463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