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1 給水系統的腐蝕案例
1)引灤入津水源干管腐蝕調查及評價
1983年引灤入津工程修建的兩條水源管線,一條從宜興埠水源廠至紅橋水廠,直徑2500 mm、管壁厚20 mm、長10.67 km;另一條至新開河水廠,直徑1800 mm、管壁厚18 mm、長2.7 km。實施時只靠“三油二布”石油瀝青防腐。如今管道沿線地理環境日益惡化,沿河敷設地段的水位較高,而穿過市區的部分管道又有多條其他管線伴行,導致沿線多處被占壓及被雜散電流干擾,另外管道管徑屬超大規格,難于維修,這些因素使管道防腐層嚴重老化。
城市大量排污、堆積廢物和垃圾,使土壤和河流嚴重污染,測得地表水和河流水的pH為5.5~6.0,呈弱酸性,由于酸性增加,加速了管道腐蝕;地下的黑褐土、淤泥促進微生物活動,加重了細菌腐蝕;測得土壤電阻率在4~10 Ψ?m,表明土壤含水、含鹽高,導電性好,屬強或特強腐蝕等級,另外市區內雜散電流的排放更加快了管道腐蝕。
在14 km管線檢測中,發現有明顯破損點26處,絕緣電阻值大部分在1~2 kΨ?m2,屬差和劣級;防腐層的“三油二布”石油瀝青玻璃布,厚度平均4 mm,普通級,且補口處涂層厚薄不均,被硌破的現象更為突出。從外觀和粘接力檢查看,管道接近地面方向的部位要好于中、下部,管頂涂層仍保留粘接力,老化程度較輕,而管道中、下部瀝青失澤、龜裂、變脆,與管體附著力很差,用鋼絲刷就能使瀝青渣脫落,可見老化程度十分嚴重,已無防護作用。尤其是各閥門井內的管道設施,長年浸在水中,防腐層極差,已無粘接力,閥門、放空管及法蘭已全部裸露。
涂層破損部位有黑色疏松狀銹層,管壁平均減厚0.5 mm,但在位于管中部焊縫附近處發現有一個直徑15 mm,深度為7 mm的大蝕坑,如按年腐蝕深度計算則為0.4 mm/a,蝕深接近壁厚的1/2,對管道安全運行會造成極大的隱患。因為按電化學腐蝕理論分析,穿孔速度會越來越快,可能造成大面積多處爆發性腐蝕泄漏事故,后果不堪設想。大量調研表明,埋地管道的均勻腐蝕可以忽略,但局部腐蝕如點蝕、坑蝕和破裂必須特別重視,尤其是大口徑管道,上部富氧,下部貧氧,形成氧濃差電池,下部氧少為陽極受到腐蝕,上部氧多為陰極受到保護。涂層的老化程度和管體的腐蝕情況都說明了管道上部腐蝕輕,而下部腐蝕嚴重。蝕坑和穿孔部位有80%~90% 都集中在管道中下部或底部,由于該部位銹層膨脹使防腐層脫離管體而失去防腐層的隔離作用。又因下半部在吊裝、拖拉時損傷率最大,焊縫補口時現場施工難度大,很難保證質量,這些人為因素加之下半部環境腐蝕嚴重,加重了管體的腐蝕,對供水造成極大的威脅和隱患。
針對上述腐蝕問題,若重建一條復線大約要幾億投資;若重修防腐層,因管徑太大,有的埋深4~5 m,有的管道被占壓,重修困難太大。追加陰極保護的投資是重建復線的幾百分之一,是經濟有效的解決辦法。可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對閥井內管道和裸露的設施搞好涂層,以減少電流消耗。
陰極保護技術思路:根據兩條管道的走向和地質及工況條件,運用新型陰極保護專利技術和工程經驗進行設計,制定技術方案,提出設計指標。推薦以深井陽極外加電流陰極保護為主,設立60 m的中深井4座,100 m的深井2座,陰極保護站3處;安裝整流器7臺、測試樁15個、均壓線和跨接線多處。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