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化學所科研人員向投資人介紹成果轉化項目。
在京部屬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創新活躍、科技成果豐富,在支持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近年來,我國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新出臺或修訂出臺了系列政策法規。隨著政策環境的不斷完善,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日趨活躍,轉化成效日益顯著。總體來看,在京部屬高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
一是政策層面勇于探索、先行先試,在推動我國科研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法規環境優化方面,發揮了積極的“改革試驗田”作用。
2009年,國務院批復同意中關村建設我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圍繞落實國務院批復精神,在對在京部屬高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情況和有關問題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2011年,財政部在中關村啟動了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管理改革試點。這項試點也是國務院同意中關村實施的“1+6”系列先行先試政策之一,即授予中關村內中央級事業單位價值800萬元以下科技成果的處置權以及部分收益權。
在京科研事業單位關于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的探索并未就此止步。在2011年試點的基礎上,財政部、科技部等國家部委會同北京市相關委辦局,在對高校、科研機構試點實踐進行深入總結的基礎上,針對問題和需求,進一步深化試點,即授予中關村內11家中央級試點單位科技成果處置、使用和收益的完全自主決定權,探索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規律的市場定價機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入分配和激勵制度。
這項試點在全國范圍率先打破了科研事業單位科技管理制度的固有框架,揭開了我國科研事業單位科技成果管理體制改革的序幕,相關試點內容已納入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最終從法律層面推動相關管理制度的重構,具有重要的“破冰”意義和實踐意義。在京部屬高校、科研機構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實踐探索,推動了政策法規環境的不斷優化,同時,高校、科研機構在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也擁有了更有利的土壤條件。
二是組織層面大膽創新、積極作為,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高效、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工作基礎并發揮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
目前,在京部屬高校、科研機構主要依據2015年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及相關政策文件,開展成果轉化工作。但從政策落實來看,法規文件不能替代單位內部制定的管理辦法和組織流程。正是意識到內部組織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在京部屬高校、科研機構在科技成果轉化的組織建設方面大膽創新、積極作為,為成果轉化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一是制定并完善單位內部管理制度。圍繞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試點和貫徹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在京部屬高校、科研機構在科技成果處置與定價、知識產權管理、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及收益分配、科研人員創業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內部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比如,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于2015年底出臺了《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評估、處置與利益分配辦法(試行)》《北京大學技術轉讓管理辦法》等。華北電力大學圍繞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和人員激勵、人事管理和崗位聘任等,出臺了系列管理制度。中科院在2016年先后出臺了《中國科學院關于新時期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指導意見》《科技人員離崗創業管理暫行辦法》《領導人員兼職和科技成果轉化激勵管理辦法》,為各研究所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二是結合單位實際不斷創新工作組織模式。在京部屬高校、科研機構在科技成果轉化實踐中,圍繞轉化方式、轉化機構設置、支持方式等探索了系列新模式,為我國其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經驗參考。在轉化方式方面,清華大學除了專利許可、轉讓、作價投資等模式,還形成了許可結合投資的混合模式,以及合作研發、成果共享等協同創新模式。中科院計算所2010年首創專利拍賣模式,成交率41%,引起廣泛關注。在轉化機構設置方面,清華大學設立了成果與知識產權管理辦公室(OTL)、技術轉移研究院以及校地合作辦公室等機構;北京化工大學構建了“3+6+N”技術轉移轉化體系,即3個實體研究院、6個非實體研究院和N個技術轉移中心,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在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方面,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社會資本成立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金,實現了技術與資本的聯動。
三是效果層面日益顯著、亮點頻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活躍度高,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發揮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在京部屬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企業的廣泛關注和支持,成效日益顯著。其中,清華大學連續4年到款的科研經費超過40億元,2016年達到48.65億元。截至2016年底,38所在京部屬高校國內授權有效專利達64265件,其中約94%為發明專利;42所中科院在京研究所國內授權有效專利26808件,其中發明專利約占96%。從技術合同登記情況看,2016年在京部屬高校、科研機構技術合同登記額合計70.45億元、技術合同數8798項,分別比2011年增加了44.7%和12.5%。2016年,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幫助各類企業新增銷售收入3831億元,實現利稅472億元。
在京部屬高校、科研機構在成果轉化方面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比如,2016年,中科院計算所以知識產權許可方式支持設立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致力于各類智能云服務器、智能終端以及智能機器人的核心處理器芯片研發。公司成立當年即完成天使輪融資,估值近5億元人民幣,2017年,公司完成A輪融資,估值10億美元,躋身人工智能領域獨角獸公司行列。再比如,清華大學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通過“知識產權獨占許可+轉讓+成立校企聯合研究機構”的方式,成功實現神經調控技術成果的轉化。基于相關技術生產的腦起搏器系列產品打破了美國技術壟斷,獲批投產上市近3年時間內,總植入量約4000例次,累計為患者節約支出近3億元,相關研究成果獲得2015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作者單位分別為:中國技術交易所和華北電力大學)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