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大學該不該有“科研型教授”?
    2019-08-28 10:14:37 作者:郭英劍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來源:科學網 分享至:

    教授就是教授,教學與科研是其義務,也是其工作職責所在。


    無論“教學型教授”還是“科研型教授”,這樣的分類作為歷史遺留問題與現實考慮可以理解,但從長遠來看,并無太大必要。


    與“教學型教授”相類似,“科研型教授”也是近年來在高校中較為流行的一種高級職稱類型,主要偏重于科學研究而不從事教學。


    最近,國內有關“教學型教授”成了媒體關注的熱點與焦點,由此引申出對教師職責、教學評估以及職稱評審制度的反省與審視,我認為這很有必要也十分有益。


    但與此同時,我認為還應該討論的一個問題是,高校中該不該有“科研型教授”。


    我個人觀點是,教授就是教授,不必再做過多的分類。


    如果承認大學教授是一個從事教學、科研和在校內外從事社會服務的工作,那么,高校中就既不應該出現“教學型教授”,也不應出現專事科學研究的“科研型教授”。


    在這里,我想對比國內的“科研型教授”與美國高校中相似的設置“研究教授”,以此說明何以不必有“教學型”與“科研型”分類的緣由。

     


     

    何謂“科研型教授”


    眾所周知,我國的教師職稱系列為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


    但很多高校特別是綜合性大學,又根據教師在教學、科研等方面所側重承擔的主要職責,將教師崗位做了類型分類,分別為教學科研型崗位、教學為主型崗位、科研為主型崗位。


    我們就以某高校為例來談談這些分類(這樣的分類在全國大同小異)。


    這三者的定位與區別大致如下:


    ● “教學科研型”崗位是指從事專業教學、專業研究和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師崗位;


    ● “教學為主型”崗位是指主要從事公共課或通識課、實驗課、對外漢語教育課程、成人教育課程教學的教師崗位,以及經學校批準以承擔教學任務為主要職責的其他教師崗位;


    ● “科研為主型”崗位指在校屬跨院(系)研究機構、省部級以上重點研究基地、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以及經學校批準的其他單位中設置的以承擔科學研究任務為主的教師崗位。


    美國高校教授類型


    美國高校有著復雜多變的職稱名稱,今天主要談談專事教學的教師與專門從事科研的教師。


    在一些高校中,會有專注于本科課程教學的個人而不從事研究,他們可能也被人稱為“教授”,但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教授”。


    一般來說,“講師”(Lecturer)或者“高級講師”(Senior Lecturer)就是通用的稱號。


    “講師”既有全職,也有兼職職位,但通常都不涉及任期,也沒有從事學術研究的義務(盡管有時他們自行選擇進行研究),有時候會涉及行政服務角色。


    “講師”通常教授本科和/或入門課程。這是高校節省成本的一種措施。因為與終身職位相比,講師的工資較低。


    在一些大學中,“高級講師”主要指有一定成就的講師,有些高校也將其稱為“教學教授”(Teaching Professor),他們并無進行學術研究的義務。


    美國不少高校有“研究教授”(Research Professor)之職,與我們所說的“研究型教授”相近,通常只承擔研究職責而沒有教學義務。


    但絕大多數的高校中,“研究教授”均不屬于“長聘制”(tenured,也就是有人所說的終身制)系列,他們沒有資格獲得長聘制任期,并且必須從校外獲得研究經費或補助資金,因為他們不能獲得來自所在高校的定期工資。


    由此可見,以科研和學術研究為主的“研究教授”通常是非終身職位。


    他們無需教學(雖然有時候也會教),以研究為主。通常他們必須通過從校外獲得的研究經費或者補助金而獲得研究薪水。


    如果他們沒有研究經費或者補助金,那么他們就得不到報酬。


    下面,我們不妨來看幾所美國高校對于“研究教授”的規定。


    密歇根大學的“研究教授”。


    在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所謂“研究教員”(research faculty)指的是被任命為研究科學家(research scientist)和研究教授系列(research professor track)的人員。


    “研究教員”屬于教師成員(faculty),他們的主要工作是研究而非教學。但研究教員的任命不屬于終身教職系列(tenure track)。


    密歇根大學鼓勵“研究教員”按照其研究職責參與一定程度的教育教學活動。


    他們可以為教學部門安排或者參與研討班、課程和研討會,也可以協助學位論文候選人或博士后人員的研究工作。


    由此可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教員”屬于“教師成員”,但不屬于終身教職系列人員,不能獲得終身教職系列的任命。


    他們雖然以學術研究為主,但也可以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


    康奈爾大學的“研究教授”。


    康奈爾大學明確規定,“研究教授”職稱僅適用于長期的非長聘制(non-tenure-track)教職員工,這些人是相關研究領域中的杰出學者,經驗豐富。


    他們的主要職責是開展新的研究活動;創建和管理研究實驗室;尋找研究經費,提交項目申請書,履行研究計劃合同;規劃、實施和報告原創性研究等。


    “研究教授”一般都是各個研究項目和基金項目的課題負責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s)。


    擁有“研究教授”職稱的人員不得教授學分課程。


    如果相關系部要求他們講授學分課程,那么,該課程必須與其研究項目相一致,并且要得到所在學院的院長批準。


    同時,對于這種教學,要禁止將教學費用不恰當地轉移到他們的研究基金中或者合同中。而且,這樣的教學狀態只能是暫時的,不得持續教學。


    “研究教授”不是大學的教師人員(members of the University Faculty)。除非獲得特定教員的投票權,否則他們無投票權。


    一般來說,要想獲得“研究教授”的頭銜,需要在學術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所獨立承擔的科研項目已經啟動,并且已經讓人看到了可以獲得高水平成果的希望。


    由此看到,康奈爾大學的“研究教授”既不是大學的教學成員,自然也不在長聘制系列之內。


    他們一般都是各個科研項目的負責人。他們只從事研究,未經批準,不得進行學分課程的教學工作。


    哈佛大學的“研究教授”。


    哈佛大學的“研究教授”有所不同。在相關規定中,“榮譽教授”(Professor Emeriti)與“研究教授”放在一起。


    根據哈佛大學文理學院(FAS)的有關規定,“研究教授”的稱號適用于有資格獲得或已經持有退休身份的個人。


    教授一旦退休,即可獲得此稱號,可以連續保留五年。


    之后,如果該教授還想保留此稱號,而不想用“榮譽教授”這樣的常規頭銜,那么,他應該每年寫信給文理學院院長,說明來年的研究計劃與研究活動,獲得批準就可以繼續使用“研究教授”的稱號。


    否則,“研究教授”的頭銜將在五年期滿后,自動恢復為常規的“榮譽教授”。


    由此可見,哈佛大學的“研究教授”與其他高校的有很大不同,這一稱號所賦予的更多內容是一位教授在退休后“還在從事學術研究”。

     


     

     

    劃分“教學為主型”與

     

     

    “科研為主型”并無必要

     


    進行中美高校之間的對比,其中至少有兩點一致之處。


    首先,美國高校的各種明文規定都很清楚地指出,研究(research)和教育(education)是長聘制教職(tenured)和長聘制教授(tenure-track professor)的主要任務之一。


    這里的“研究”與“教育”其實就是我國高校所說的“科研”與“教學”,這兩者缺一不可。


    其次,教授們所花費的研究精力或教學時間,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身處機構的類型。這一點,中美高校并無不同。


    換句話說,作為全職教師,教授自然要從事本科生教學和研究生教學,指導、研究和服務是教授們的三大任務,也是他們的職責與義務。


    我個人以為,雖然“教學為主型教授”(或者“教學型教授”)與“科研為主型教授”(或者“科研型教授”)在我國的產生都有其歷史與現實的原因,我也表示理解,但從總體上看,這樣的分類并無必要。


    首先,無論從詞義還是從職責上,都沒有必要將“教授”做細微劃分。


    既然承認“教授”的職責是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那么,這三者的責任就應該是平等而不是有所區別的。


    以教學與科研這兩項為例。所謂“平等”主要是指內涵而不是數量,即“教學”與“科研”兩者可能在數量上有所不同但不能有所偏廢。


    比如,一位教授應該上課,那么他達到了規定的最低課時量,這就可以說是滿足了教學方面的基本要求,但絕不能不上課。


    對于科研的要求也是一樣,一位教授的科研工作量,應該達到規定的最低要求,哪怕達不到,也至少應該有自己所感興趣或者所從事的科研工作,而不能一點科研都不做。


    這就是兩者的平等關系。


    其次,從邏輯上看,“教學型教授”和“科研型教授”的出現,將教授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教學科研型教授”似乎當做了兩項全能冠軍,好像只有他們的教學科研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但卻忽視了他們為教學與科研所付出的艱辛與努力。


    而當人們在熱烈討論“教學型教授”的出現是對教學效果好而沒有科研成果的教師的一種鼓勵與獎勵時(再重申一下,這樣做并沒有錯),對于“教學科研型教授”來說,無形中似乎是在暗示他們的教學效果并沒有那么好,或者教學效果兩者都不過是平平而已。


    其實,事情很簡單,“教授”就是教授,就是要在課堂內外指導學生傳道授業,教學與科研是其義務,是其工作職責所在。


    專事“教學”與“科研”作為權宜之計可以,但著眼未來,這樣的設置并無太大必要。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亚洲日韩中文字综合Av | 欧亚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日韩 |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 亚洲高清在线Aⅴ | 中字幕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亚洲v欧洲v日韩v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