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編輯部:
你好!
作為《光明日報》的老讀者,欣聞貴報近期在開展“破‘四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大討論,中國科學院歐陽鐘燦院士致信倡議院士同仁“都來為科技界破除‘四唯’盡一份綿薄之力”,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錢七虎院士提倡“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評價應該‘只唯實’”,這些觀點我都十分贊同。這些年我也一直在思考科學家該如何“敬業”與“愛國”的問題。
現在很多科研人員的學術研究確實有些脫“實”向“虛”。因為近20年來,我國科技界的科學研究導向發生了重大變化:一些人的科學研究由滿足國家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轉到了國際前沿、國際熱點;我國科技成果及人才的重要評價標準也由以應用部門和社會評價轉到了以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為主導的論文及其引用頻次和影響因子上。
這導致科技界現在出現不少問題,以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最為突出:與國家愈來愈巨大的投入相比,我國科技界的實際成果并不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突出,國家科技評估中心統計的345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019年科技成果轉化的多個指標出現嚴重下降,中國科研工作者在國際上的實際地位也難以令人滿意。
近年來,很多科技界同仁都在思考科學研究到底給國家的發展作出了多少實際貢獻的問題,以SCI論英雄、論人才、論業績的局限性已開始暴露出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全面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部署。光明日報組織科技界同仁討論破除“四唯”后該如何立,如何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正當其時,科技界和國家有關部門需要拿出實實在在的政策和行動。
以我的觀察,以SCI論文為評價導向給我國科技界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四點:
第一是科技人才價值觀被扭曲。現在SCI論文已經成為部分學者衡量自己價值、地位的象征,成為他們思想深處的價值坐標系。一些科研人員對國內工作包括單位研究方向與領域不了解,興趣不大,對研究團隊的建設也不關心,但這些人發SCI較多,獲得的評價和待遇很不一般;反而是勇于承擔國家需求與重大任務的科學家,踏踏實實產業報國的科研工作者,不少因SCI論文發得不夠多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
第二個嚴重影響是學術思想固化在西方的框架與模式之中。不少學者至今仍然言稱國際一流與國際熱點,有些學者公開地認為:“還是要按國外的思想與模式進行研究”,將外國人的研究方向奉為自己的方向,研究領域、科學問題、研究思路等大都是從國外引進。這樣的研究成果也較易于被國際主流所接受、所贊揚。近年來各種人才的評選、候選人的關鍵材料幾乎都是這樣的邏輯。無論申請人,還是評委專家們,都非常看重外國人的幾行肯定,而基本不強調申請者的成就是否為真正創新。
一部分迷戀SCI的學者,他們極其看不上將全部精力置于國家需求研究的學者,對他們的成果肆意貶低,斥之為“三無”學者(沒有國外權威文章,沒有國際頭銜,英語水平差);對一些學科任意斥之為“三無”學科。多年來,一些人才與成果,在各種評獎的關口被那些SCI熱衷的權威領導(學者)以一兩個量化指標不夠或由于沒有外國人的好評等而否定、封殺了。沒有高頻次被引的SCI文章,就不能被評上人才頭銜、不能獲獎,這些不公平的現象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尤為突出。
第三個負面影響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少都存在“學術小圈子”。SCI論文造就了大批具有各種頭銜的科研人員,他們由此獲得相應的榮譽及地位,獲得對多種科研資源的支配力即權力,這導致一些大學及院所內小機構林立,這樣組織起來的科研團隊,大多只有“一言堂”,難有學術民主和學術思想的碰撞。
第四個影響,也是最嚴重的影響,是一些學者的研究脫離國家需求。一些國家發展急需的課題,被一些人認為沒有理論創新,不能發表論文,或該領域的問題不是國際前沿等,得不到重視,進展困難。
盡管以SCI為主導的論文評價體系帶來以上種種負面的后果,許多真正的學者也痛感問題的嚴重性。但由于各種現實原因,論文掛帥在我國大行其道,很多科研人員都覺得已經無法改變這種狀況。有的科研管理者還提出“不用SCI,那用什么指標來評價科研人員”的偽命題。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提出任何理論都要接受實踐的考驗。現在,科技界尤其需要刀刃向內,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深化改革,讓廣大科技工作者來一場觀念大轉變。
以上觀點僅是個人拙見,不妥之處請科技界同仁指正,也祝光明日報越辦越好!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
2021年5月10日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11日01版)
原標題:國際熱點代替不了國家急需 學術研究不可脫“實”向“虛”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