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跳槽,一套房子到手了。”張永說這話時,神情頗為得意。
他跳槽的某某學院,是一所普通大學,位于東部沿海的一座三線城市。
這里房價過萬,市中心稍偏一點的地段,一套140平的三居室,總價接近200萬。
這是張永的第二次跳槽。
七年前,他的工作單位是一所省屬重點大學,在中部一座二線省會城市。
第一次的跳槽對象,是一所普通大學,位于該省的一座三線城市。
從二線到三線,居住地雖然降級了,但是職稱、收入卻上去了。
跳槽之前,他的職稱是講師,跳槽之后四個月,他在新單位評上了副教授。
七年之后,他舊戲重演。
還是三線城市,還是以城市命名的某某學院。
從三線到三線,從學院到學院,算是平跳。
但是,跳槽之前,他的職稱是副教授,跳槽之后半年,他評上了教授。
通過張永的故事,也值得我們思考:博士畢業后,一流高校、普通高校該怎么選?
這就要談及中國的舊崗位體系了,一般是:講師→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
如今,國內高校學術水平高起來了,名校覺得不能再隨便給正教授了,其中的名校如北大清華,從大約5-10年前開始,覺得連副教授也不能隨便給了,應該跟美國名校一樣,從 tenure-track 助理教授給起。
這樣一來,海歸們一開始心里是不太情愿的,因為前一年回國的人可能還當了副教授,而現在回去就只能當助理教授了。沒辦法,水漲船高,你不去,后面還有大批人在等著。這也是一個博弈的市場過程。這也導致,現階段不同層級的高校之間,其職位幾乎無法對等比較,很多時候甚至同一個學校內都沒法比,外人看了更是一頭霧水。
總體來說,目前的國內現狀是:舊的“講師→副教授→教授”體制依然保留,但在逐步退出——頂級學校已經盡量不招講師了,普通學校還招;同時,新的PI制也在采用,且在擴大,目前主要面向海歸博士后,以后應該逐漸會國內外博后一視同仁。
一味追求一流高校,搞得自己身心俱疲,最后還留不下來是一種痛苦;屈就去層次比心理預期低的學校,最后處處不滿意,追悔莫及是另一種痛苦。
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選擇一種生活,便無悔于選擇。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