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在各有關高校開展“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簡稱“五唯”)清理,清理方向是單位內部管理文件;各類考核評價條件和指標,具體表現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手冊、評審細則等;有關管理信息系統和工作表格。
各高校管理層如何執行的呢?
堅持分類評價機制,實現多元評價。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把職稱評審教師系列分為教學為主、教學科研、科研為主和科研推廣等類型。
圖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聞網
指導學生創新也能評上教授。南通大學文學院的一位講師因指導學生在創業大賽中榮獲金獎,在2019年評審中,直接獲評教授。
低職高聘人事制度。常州大學推行的“低職高聘”人事制度,即在崗位聘任中,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觀念,不唯年資閱歷、職稱職務,只比業績貢獻,堅持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破格晉升制度,鼓勵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
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只是有些事兒不能放到臺面上講了。
評價你的領導大佬們還是那些人,心里的標尺不是說破五唯就馬上180度大轉彎的,而且又沒有形成新的公認的量化評價標準,所以沒啥本質的改變,有帽子的人還是可以橫著走,青椒們該考核還得考核。
劃重點:沒標準才是最高的標準,同樣的話正反說都有理。
舉個栗子,同樣是paper多,有的人就是“努力,實至名歸”,有的人就是“就知道刷文章,浮躁”;同樣是paper少,有的人就是“追求質量精益求精”,有的人就是“文章都懶得寫,不上進”。
真正評價的時候,又有幾個專家能夠認真通讀你的paper,判斷其中的價值和創新性?寫到這有點收不住了,就再舉個小栗子:某專家評某青椒的研究成果,看到論文這,評審流程為:我要破五唯,我要看質量和創新性——打開附件,光看論文的目錄就一大堆,算了就看看摘要吧——全是英文,看著費勁,一篇看2、3分鐘下來也要看半天——算了,看看文章分區影響因子直接打分吧,簡單高效——好像哪里不對?不是要破五唯么?——進入死循環……
青年的科研工作者,除了比較論文還有什么可比較呢?每天抓學生,給學生開組會,灌雞湯,多出結果,多發論文,拿著論文去拿項目,沒有論文,以一個小青椒的身份,可能拿到一個大項目嗎?絕無可能。
論文不能反映一個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但是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發過SCI論文的人一定比一篇都發不出來的科研工作者科研能力強,雖然發了SCI論文也不能證明這個人科研能力強。
破五唯,不該適用于青椒學者,年輕學者,是鍛煉的時候,是培養科研思維的時候,論文是最好的舞臺,適當規范期刊質量,規范版面費相關事宜,但是青年學者評副高、評正高,現有的體系非常好,雖然破的是“唯論文”不是“論文”。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