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51601141,51621063,11504290,11834018)等資助下,西安交通大學單智偉教授團隊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聶建峰教授、美國內(nèi)華達大學李斌教授等開展合作研究,在金屬鎂的塑性變形理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發(fā)現(xiàn)錐面位錯可導致亞微米金屬鎂的大塑性變形。研究成果以“Large Plasticity in Magnesium Mediated by Pyramidal Dislocations”(錐面位錯導致金屬鎂大塑性變形)為題,于2019年7月5日在Science(《科學》)上發(fā)表。
論文鏈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48/73。
作為最輕質(zhì)的金屬結構材料,鎂在航空航天、汽車、高鐵、電子產(chǎn)品和醫(yī)療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相比于傳統(tǒng)的金屬材料,鎂的塑性較差,型材和零件的變形加工困難,這嚴重制約了鎂作為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研究表明,對于鎂及其合金而言,要實現(xiàn)變形加工所必需的穩(wěn)態(tài)塑性流變,需要材料中的基面位錯和錐面位錯協(xié)調(diào)作用。目前有觀點認為,錐面位錯因其本質(zhì)上的不穩(wěn)定,會自發(fā)地分解為不可滑移的結構,因而不是有效的塑性載體,因此,塑性差是鎂的本征屬性,提高塑性需要通過添加某些特定的元素來調(diào)節(jié)錐面位錯的行為。但也有一些學者持截然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錐面位錯可以成為有效的塑性變形載體,因而只要能促進錐面位錯的形成和滑移,鎂的塑性就可以提高。上述爭議直接影響到下一代高塑性鎂合金的設計思路和技術路線,是一個亟待澄清的科學問題。
最近單智偉教授及其合作者采用定量原位透射電鏡納米力學測試,選取合適的加載方向消除其它位錯干擾,設計梯度樣品捕捉和表征單根位錯,通過三維圖像重構和對比力學曲線的方式,證明對亞微米尺度純鎂而言,各種類型錐面位錯(刃、螺、混合型)不僅可以滑移,而且可以導致非常大的塑性變形,其原因應該是高應力促進了錐面位錯的形核和滑移,進而提高塑性。進一步的分析還確定了位錯的滑移面,清晰地觀察到了交滑移、位錯偶極子的形成以及位錯往復運動等此前尚未報道過的重要現(xiàn)象。上述結果表明,塑性差并不是鎂的固有屬性,提高鎂及其合金的塑性,可以通過細化晶粒(將晶粒尺寸縮小至微納米級別)或提高應變速率,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該研究為完善鎂的塑性變形理論提供了重要的實驗依據(jù),并為高塑性鎂合金的研發(fā)帶來新的思路。

圖. 鎂中錐面位錯的典型運動行為及其三維空間模擬形態(tài)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本網(wǎng)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lián)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