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如南教授來自江蘇省江陰市的百年名校——南菁中學,它的前身是江蘇學政黃體芳在光緒八年創辦的“南菁書院”,當時,清兵部尚書、兩江總督左宗棠奏撥長江水師京口、游擊協鎮兩署故址及白銀貳萬兩協辦書院,書院命名取朱熹名言“南方之學,得其菁華”之意。
在過去的百余年間,南菁中學英才輩出,他們中有以“中國機器人之父”
蔣新松為代表的7 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有著名音樂指揮家曹鵬,有著名社會學家吳文藻,有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著名作家汪曾祺……胡如南教授及其夫人杜麗冰教授都是來自這座百年名校。
回憶起年少就讀南菁中學的日子,胡如南教授說:“1951 年,我在南菁中學讀高中,我高中的老師大多是大學教授,他們本身就有淵博的知識,言傳身教中,不僅培養了我用寬闊的視野去觀察世界,更讓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一些新的方法。老師身上的人格魅力一直影響著我。從高中時代我就立志做一名有學問的人,勤奮學習虛心請教并堅持不懈,在高中時期學習成績優異,高中畢業前夕還沒有參加高考,就被北航招生作為內定參加統考。那個年代,沒有人知道北航,沒有人知道北航是一個什么性質的學校。而我就這樣經統考后稀里糊涂地來到了北航讀書。”
年少懵懂進北航
1954 年,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立的第二個年頭,年僅18 歲的胡如南來到了北京。當時的北航只有兩個系四個專業,兩個系分別是飛機系和發動機系,四個專業分別是飛機設計、飛機工業、發動機設計、發動機專業。一個大班有五、六個小班,每個班有30 人左右。胡如南教授回憶說:“當時沒有高樓大廈,條件非常艱苦,北航的周圍都是墳地,校園里經常能看到野兔子出沒,有時候上課也是在工棚里,日子很苦,一個臉盆、一個箱子就是我所有的家當。”
盡管如此,但胡老師認為他的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之余還是校籃球隊的主力,多次參加北京市籃球比賽,曾獲得過北京市高校比賽的第二名,因此成為了國家二級運動員。
胡如南教授在北航學習的專業是飛機工藝,這個專業學制為5 年,原本要在1959 年畢業,但是在1958 年,國家教育也開始大躍進,紛紛成立新的專業,北京航空學院也由原來的四個專業擴展到了十個,并且參考莫斯科航空學院的專業設置,成立金屬腐蝕與防護系,新的專業成立,需要一批師資來支撐,還有一年就要畢業的他在1958 年底開始做畢業設計,經組織挑選留校工作,1959 年他就拿著自己的行李從學生宿舍搬到了教師宿舍,身份也由學生變成了航空材料腐蝕防護專業的一名老師。
胡如南教授回憶道:“北航的航空材料系‘腐蝕與防護專業’最初的代號為103 教研室,在國內非常有名。該教研室的人員由3 個搞化學的老師加上4 個學習飛機工藝的人組成,這也是中國第一個成立的腐蝕與防護專業的教研室。腐蝕與防護是一個大學科,盡管領域不同,但其基本規律和原理一致,當時在北航設立腐蝕防護專業,側重的是航空材料腐蝕防護的研究,包括材料的高溫腐蝕與防護及常溫的腐蝕與防護。
重點研究材料是鋁、鎂、鈦和耐高溫的材料。比如說,人造衛星需要進行高溫防護,如果不對其進行防護,衛星返回后,外面的溫度有幾千度,返回艙里的駕駛員無法承受;飛機發動機葉片需要高溫防護,如果不對熱端部件進行高溫腐蝕防護,飛機的葉片就會失效癱瘓。”
提起當年從飛機工藝畢業卻進入腐蝕防護行業的崢嶸歲月,胡如南教授津津樂道,他說:“金屬腐蝕側重于理論研究,防護則要側重于應用,包括常溫防護、高溫防護和多種表面處理工程的電鍍、轉化膜及低高溫涂層。我當時主要研究的是表面處理工藝。”
而50 年代的中國,電鍍行業還在依靠學習蘇聯知識處于摸索發展中的階段。金屬防護與腐蝕作為北航新成立的一個專業,國內的知識相對匱乏,胡如南教授當時又是怎樣傳道授業的呢?胡如南教授言道:“剛開始我也是對很多專業知識搞不懂,以自學為主,很多電鍍方面的知識都是畢業以后邊工作邊學習,當時蘇聯的庫德略夫采夫編寫的《電鍍原理》一書及蘇聯專家的講課給我很大的幫助。”
有了初步的理論做基點,如何讓理論融入教學,如何能讓學生學到真正的電鍍學知識,如何尋找出適合中國航空材料防腐蝕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每年利用暑假的時間,胡如南教授都會帶學生到航空廠進行實習,他們一邊勞動一邊著手解決飛機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然后暑假結束后,再把問題及解決方案收集整理應用于教學。
就這樣機緣巧合胡如南教授一頭扎進了電鍍行業,又是這樣不辭勞苦天南海北,穿梭于各航空廠馳騁于電鍍王國。
從1959 年的北航金屬防護與腐蝕教研室副主任, 到1981 年的副教授, 到1990 年北航材料科學工程系主任,再到1991 年的教授,胡如南教授桃李滿天下,并且受到了學生們的愛戴,如今許多學生也成為行業里的精英,比如國內表面工程的著名教授李金桂、朱立群、何業東及安成強等都是他的弟子,至今他們還保持著密切的聯系。1996 年胡如南教授退休后,但他依然在中國表面工程協會及北京電鍍學會忙碌著,繼續為推動電鍍行業向綠色健康方向發展,亦促進中國從電鍍大國向電鍍強國邁進貢獻自己的余熱。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畢業的前一年,胡如南教授趕上了那個激蕩的大時代,但是在那個激蕩的年代仍有一些日子是星光閃耀,甚至是萬眾矚目的。
1958 年是大躍進之年,當時的北航沒有“大煉鋼鐵”,而是結合航空航天特色, 組織師生設計、試驗和制造 “北京一 號”“北京二號”等飛機、火箭、導彈和無人機等型號。胡如南教授懷著滿腔的熱情和其他師生一起參與了制造“北京一號”,他們敢想敢干大干100天后,成功地制造出了“北京一號”。
1958 年9 月24 日試飛成功后,當時《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航空教育事業的偉大勝利”的社論:“‘北京1 號’飛機是我國航空史上的一個奇跡,而學校自己設計并制造飛機,更是我國所沒有的創舉。”現在“北京一號”靜靜地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物館里,回想起那段勇于創新的日子,胡如南教授百感交集:“‘北京一號’能在100 天內試制成功,我有幸參加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盡管只是其中的一員,但是也足以自豪一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自豪。 ”
一本經典的問世在胡如南教授的書桌上整齊地碼放著兩大摞書,在這些碼放整齊的書籍中,《電鍍手冊》格外顯眼。提起《電鍍手冊》這本電鍍行業里的百科全書,胡如南教授更是自豪。因為這本書從1976年到現在已經再版4 次,發行量達到了18 萬冊,成為電鍍行業里的經典著作,也是從事電鍍行業的入門手冊。
胡如南教授回憶說,當時中國有六個機械工業部參加編輯出版這本手冊,一機部負責機械,三機部負責航空工業,四機部負責電子工業,五機部負責兵器槍炮工業,六機部負責造船工業,七機部負責航天工業。《電鍍手冊》的出版是六個機械工業部聯合起來,集中全國的力量,參編有100 多人,1976 年地震期間有30 多名專家集中在北航招待所夜以繼日地進行統編。胡如南教授是編寫組的主編之一,他負責航空部分的撰寫。
回憶過往,胡如南說:“編寫人員沒有一個人要報酬,都是在無私奉獻,把自己的經驗和科研成果無私地集結成冊。
編寫期間,他們遇到了大地震,但是他們仍然廢寢忘食地工作著,就想出版一本行業的經典之作。盡管這本手冊的出版并沒有記載這100 多人任何一個名字,只是留下了‘電鍍手冊編寫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胡如南教授是中國電鍍行業發展的第一代人,他和他同時代的人以包容、厚德、良善、敢于發愿又腳踏實地的探路者精神,成為今天電鍍行業發展的鋪路石。
推動行業健康綠色發展
1982 年,胡如南、張允誠等開始籌備創立北京電鍍學會,學會成立后,胡如南教授更加忙碌,他要教學搞科研,他還擔任學會的秘書長。由于他出色的工作,1983 年他被選為北京市科協委員。采訪中,胡如南教授認為,電鍍是一個傳統的行業,中國是一個電鍍大國,但不是電鍍強國。在電鍍行業里,許多先進的技術還是來自發達國家,特別是一些高質量的添加劑多是來自美國或德國,從這一點上來說,中國電鍍民族企業的發展迫在眉睫。特別是在當下,中國的制造業進入了深度調整期,傳統制造業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電鍍工業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上,特別是在新環保法的實施下,如何節能又能做到提質增效,這是目前所有電鍍企業需要邁過的一道坎。好在現在全國各個省市都在建立電鍍行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大概全國約有100 多家示范園區,每個園區占地500畝到幾千畝不等,這便于集中進行污水處理,防止金屬污染,同時也可以實現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生產,推進電鍍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促進電鍍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如今,中國表面工程的發展舉世矚目,國際表面精飾聯盟決定第19 屆世界表面精飾大會于2016 年的9 月20 日至22 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這是世界表面精飾屆的一次盛會,胡如南作為會議的顧問,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135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