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我也曾想支持國產期刊,但現實讓我選擇了SCI!
    2019-04-22 10:24:39 作者:Abida 來源:材料人 分享至:

     華人如今在科研界的地位舉足輕重,越來越多的頂刊上出現了華人的身影。雖然有著這么大體量的研究群體,但是每個研究者都想把自己的文章發到國際頂刊上去,基本不會選擇國產期刊。這與愛不愛國毫無關系,只是我們也是無可奈何。一方面單位每年都有指標,另一方面我也需要養家糊口,給父母妻兒更好的生活。辛苦一年做出幾組數據不容易,能投高質量的英文期刊確實可以完成單位的指標,對職稱的晉升以及經濟上的獎勵都大有益處。雖然國產期刊近年發展還算不錯,但無論從權威性還是說服力上都與國際很多期刊相差甚遠。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曾經想支持一下國產期刊,但無奈向現實低下了頭。因為我們沒有能力改變趨勢,我們沒有資本去賭。


    即使是SCI也被分成三六九等,而現行國際上最為通用的分法是根據影響因子的多少來評價期刊的好壞。影響因子是湯森路透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某期刊的影響因子計算方法為:該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本是評價期刊整體情況的其中一個可參考量,卻已經逐漸演變成了評價某篇文章甚至某個科研人員的重要指標。不知何時,影響因子變成了一個數字游戲,變成了2>1一樣的常識。

    我承認,諸如Science、Nature等頂級期刊的文章質量確實是很多小期刊無法比擬的,有很多期刊的質量確實也差距很大參差不齊。而影響因子本身也沒有什么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有很多高校和研究單位將它作為量化的指標。經常看見某課題組招聘博后或教職時,除了畢業院校的硬性條件外,基本都會有文章的要求,大概意思是發的文章越好你的機會越大。而這個“越好”的意思一般指的是影響因子越高越好。甚至有的單位量化到招聘博士或晉升職稱需要有IF>10的文章。而不巧的是,某剛入職的博士有了一篇可以發領域內頂刊的文章,但該期刊的IF=8.5,而根據以往的經驗某綜合類IF=11.5的期刊也可以說十拿九穩。如果遵從研究的初衷,領域內的期刊才是最合適的選擇。但如果投中了更高影響因子的期刊,卻能為自己的晉升加了一筆籌碼。

    這些年,影響因子的風已經刮遍了科研界的每個角落。但用影響因子評價一篇文章的好壞真的具有客觀性嗎?我想每個身處其中的人答案都是否定的。因為影響因子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首先它只統計兩年的引用數,有很多的研究需要的是長時間的效應,而有些研究本就是熱點,很容易在短時間獲得高的引用量。還有就是學科之間也存在巨大的差異,醫學類期刊的影響因子明顯高于其他類型期刊,即便同是材料類期刊,新興材料期刊遠高于金屬等傳統材料期刊。最重要的是,引用量的數字似乎總存在一些水分。某天坐在辦公室微信提示音想起,打開看到這么一條消息:某某在某某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期望大家以后能多多引用,另外希望各位同學和老師寫文章時能多多引用某大牛創辦的期刊。更有趣的是,學術圈才是名人效應最明顯的地方。這是一個很多年前的例子了,某研究者認為自己做出的研究成果足夠發Science和Nature級別的文章,但是意料之外的是他被兩家期刊拒之門外,他不甘心,聯系了發過30幾篇N/S文章的大牛,經過協商文章掛上了大牛的名字很快就被接收了。

    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為影響因子的“邪風”而發聲。2012年美國細胞生物學會提出的“科研評價的舊金山宣言”中關于不合理使用影響因子的討論引起了科研界的注意。繼而有科學家提出停止使用影響因子評價某位科研人員的工作質量,等到了包括150多位知名科學家和70多家出版機構的支持(相信這些出版機構也深受影響因子的困擾),Science和Nature兩大頂尖出版集團也相繼發表社論支持以上看法。而對于影響因子的主人,湯森路透也意識到了影響因子偏離了原本的軌跡,逐步推出了期刊影響百分位、標準化特征因子、期刊規范化引文影響力、期刊期望引文數等更加完善的評價指標。

    話說回來,雖然影響因子確實存在固有的缺陷,但并沒有更好的指標來取代它,因此只能重復使用。從統計學上來說,高影響因子期刊的文章確實普遍要比低影響因子文章的要求嚴格,所以質量也相對較高。從這一點來說影響因子也不失為一種公平的評價方式,因為大家都同處在一個游戲規則里,對大多數人來說也算是公平的游戲。但這絕不代表完全用影響因子去評價某位科學家和其工作是可取的。之前也說過僅僅兩年反應不出一篇文章的好壞,引用高除了工作確實出色還有很大的原因是熱點研究,無法保證持續引用。再者,高影響因子的文章很多并不具有原創性,依樣畫葫蘆不在少數。

    針對影響因子的爭議,出現了很多新的評價方式。就在最近Nature的一篇文章指出作者定義了一個稱作“顛覆因子”的評價指標。他們對1954—2014年Web of Science收錄的四千多萬篇論文和6億多次引用進行了研究。他們將顛覆因子(D)定義為:引用了某篇論文,但沒有引用這篇論文所引用論文的論文數(ni),然后用引用這篇論文的論文數(ni+ nj)加上沒有引用該論文卻引用了該論文所引用論文的數量(nk)進行歸一化處理——[D=(ni- nj)/(ni+nj+nk)] (此處有些繞嘴并容易迷亂,請讀者反復品讀)。他們發現更多的原創性文章是小團隊完成的,并且他們所做的研究往往在很多年后才陸續被引用。設想一下,如果他們的顛覆性研究是時下的熱點,這種出色的研究必然會登上高影響因子的目錄中,現實他們的文章大多發表在了影響因子并不是很高的期刊上。

    當然,這也不能說明顛覆因子就是影響因子的替代者,顛覆因子也只是在文章的原創性上給出了客觀的評價,自身也存在不足。而說回國產期刊,創刊的目的當然是能接受更多更優質的文章,但常常事與愿違的是在大多數人的下意識中已經將它作為墊底的那一個。記得參加的一個學術會議上,有幸聽到了某院士的報告,他提到國產期刊的發展時說道:“我曾經很多次提到,建議把是否在國產期刊發表高質量文章作為評選院士的一條標準”。如果有更多像這樣的大牛發聲,并落到實處,相信也會有更多的人把更多優質的文章發表在國產期刊上。

    說到底,不論是影響因子也好,顛覆因子也好,都只是評價的一個參考。如果把它們徹底的量化,變成2>1的數字游戲那帶給科研圈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希望更多的人能正視影響因子,更多的關注到工作本身。同時也致敬長期堅守在科研一線的工作者們!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在线欧美激情a∨ | 在线天堂v亚洲综合a直播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网 | 亚洲成片在线观看 |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二区 | 日本少妇高潮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