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項新研究的結果支持了人們的直覺看法——作者在學界的聲望的確有助論文發表。這項研究招募了數百名研究人員審查同一份經濟學手稿,在不知道作者是誰的情況下,只有10%的同行評審人支持發表;然而當他們得知作者是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時,59%的評議人給出了“贊成”牌。
圖源:ADAPTED FROM TETIANA LAZUNOVA/ISTOCK.COM
AND JULIA LEMBA/ISTOCK.COM
斯坦福大學博士后研究員、《研究誠信與同行評議》主編馬里奧·馬利奇基(Mario Malicíki)稱,這是他所看到過的,關于發表偏見的最大型隨機對照試驗。
1968年,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和哈麗特·扎克曼(Harriet Zuckerman)創造了一個術語——“馬太效應”,來描述一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這個名字源于圣經《新約·馬太福音》里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種效應在學界體現在有聲望、高被引學者通常更容易順利發表文章。多年來,這種效應一直被學界所詬病。然而,卻沒有一項正式的研究來證明這一現象的存在。
圖源:pixabay.com
對此,因斯布魯克大學于爾根·胡貝爾(Jürgen Huber)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啟動了一項研究。他們給大約3300名研究人員發送電子郵件,邀請他們參與研究測試——是否參與評審一份準備在期刊上發表的經濟學論文。該期刊和論文都是真實存在的。最終有821名研究人員接受了邀請。
該論文有兩位作者,查普曼大學的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去年在谷歌學術上被引用超過54000次;此外,還有史密斯的前博士生之一,Sabiou Inoua,去年只有42次被引用。
接到評議邀請的研究人員會收到以下三種論文介紹的其中之一:一份只告知 Smith為通訊作者;另一份只告知Inoua的署名;第三份不顯示作者。
結果顯示,諾獎得主的聲望似乎影響了人們的判斷:收到只顯示Smith名字的論文介紹的人中有38.5%接受了評審邀請;沒有顯示作者名字的情況下,接受比例為30.7%;只顯示Inoua名字時,接受比例為28.5%。
接下來,研究團隊把測試重點放在了313名收到不顯示作者名字論文介紹的評審人身上。仍然是隨機分配三種顯示不同作者信息的手稿。此外,團隊明確告知評審人,他們的評估將作為一項實驗的一部分,該實驗涉及多名同行評審人,而不是通常的兩三個。但研究團隊沒有透露更多關于試驗設計的內容。
結果,Smith的手稿獲得了同行評議的最高評價。他們稱贊論文包含最新的信息和數據支持的結論;在不顯示作者名字的情況下,24%的人同意發表,這一比例是僅顯示Inoua名字情況下的兩倍之多。
圖源:pixabay.com
這種明顯的偏見似乎并不令人感到驚訝,但卻令人不安。因斯布魯克大學行為經濟學家克里斯蒂安·科尼格·科斯廷(Christian K?nig Kersting)表示:“同一篇文章不應該因為作者署名不同而受到不同對待。這使得年輕的和不知名的研究人員很難進一步獲得學術發展。”
對于這種現象,研究人員建議,應采取雙盲評議,將作者和評論員的身份都屏蔽掉,盡可能降低“馬太效應”對文章發表的影響。然而,這種方式仍有“漏洞”可鉆,評議人通常可以從預印本或會議報告中來識別作者身份。
是否有更好的方式來實現更公平、公正、公開的評議,歡迎留言,說出您的想法。
參考文獻:
Brainard, Jeffrey (2022)。 Reviewers award higher marks when a paper's author is famous. Science, Vol 377, Issue 6612. doi: 10.1126/science.ade8721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